NFT观察日记丨文物局意见已发出一个月,数藏圈的人都不看新闻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刘玉涵
本周,我们迎来了518国际博物馆日,NFT发售平台也因此迎来了一大批文博类数字藏品。
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文博类数藏还是简单地把原始数据加密化,或者进行细微的“二创”,我们期待的优秀文创作品迟迟没有出现。
距离国家文物局表态、人民网发文——《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这类商品却还在NFT市场大卖,冠以“数字文创”之名,却无创意之实。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重点:文博单位应积极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坚持公益属性,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正规授权方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以信息技术激发文物价值阐释传播。
“文物等艺术品作为数字藏品是否能具有极深投资价值,有待斟酌。”“仅仅加密就算数字化?传统如何出新值得思考。”
在以往的数字藏品口碑榜的测评中,面对大量文物扫描件,辣评专家、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副教授韩晖就多次提出这样的疑问。518发售的 西周·逨盘
但值得欣喜的是,仍然有博物馆在进行着创新创作的探索,吴文化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
吴文化博物馆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一座中小型博物馆,在注意到NFT是一个大趋势之后,从今年4月起开始发行文物相关的NFT作品。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想用文物原始的数据做成NFT,而是对文物进行二次艺术创作,再把这件二创的作品作为NFT。馆长陈小玲认为这种方式是多有好处的。
一来,把文物本身作为NFT具有唯一性、排他性,而再创作的作品可以根据艺术家的多元性获得更多可能性。二来,博物馆属于公益性的机构,文物本身即为国家、公民共有,不便直接进行文物图片、3D扫描件等原始数据的售卖。
那吴文化博物馆是怎么做的呢?
“文物+艺术家”的模式。
目前正在发行的这套作品是基于2021年的“看,国宝”展览。当时,吴文化博物馆从馆藏藏品中选出了九件比较有特色的文物,包括朱碧山银槎、青花束莲纹盘、战国古琴等,随后邀请八位青年艺术家根据文物进行艺术创作,最终举办了一场文物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创新展览。(《迎仙台》局部)
展览结束后,这些创意作品就被捐赠到了博物馆里,成为了博物馆推出的首批数字艺术藏品。
“数字藏品也是博物馆资源开放的一种方式。”陈小玲认为,这些对文物进行二次创作的作品有助于公众认识和了解文物本身。
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的尝试同样可以作为文博类NFT范例。今年4月,开封市博物馆发布了数字藏品《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以漏刻水力驱动的,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但是目前仅存古籍上的记载,并没有实物。这款NFT实现了这件“第5大发明”的数字复原。不论是从创意度、艺术性还是IP稀缺度来评价,《水运仪象台》都表现良好,可以说为文物的创意创作提供了一条思路。
测评团的辣评专家、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副教授韩晖都表示“有点意思”。
同时,他也指出这款产品在色调搭配方面还有些不足。艺术性的欠缺也是目前大部分数字藏品存在的普遍问题。
即便数字藏品达不到较为专业的艺术水准,我们也期待文博单位可以进行更多更丰富的创新创作,在推进文物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对文物进行正规、合理的活化,激发数字时代下文物的新价值。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