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矿场 > 蚂蚁s9 阿瓦隆741我好像用另一个“我”的身份过了一生
路安  

蚂蚁s9 阿瓦隆741我好像用另一个“我”的身份过了一生

摘要:蚂蚁s9 阿瓦隆741◎刘婷"许郎,我是素贞呐!"带着昆曲的唱腔,刚刚从密室里走出来的素素失智了一般看着参与剧本的玩家,满含热泪,又向后退了
我好像用另一个“我”的身份过了一生我好像用另一个“我”的身份过了一生

◎刘婷

“许郎,我是素贞呐!”带着昆曲的唱腔,刚刚从密室里走出来的素素失智了一般看着参与剧本的玩家,满含热泪,又向后退了两步说道:“你已,不是,我的许郎了。”素素一字一句说完这段话,独自朝戏台走去。看着素素落寞的背影,有多少观众为此动容,泪眼婆娑?这段情景便是出自《奇异剧本鲨》的第一个故事《青城遗梦》,参与的玩家在经历NPC(非玩家角色)的演绎配合之后,很难再置身事外。

网络综艺《奇异剧本鲨》通过剧本杀的形式,放大了玩家的体验感,尽可能营造出一种沉浸式体验。所谓沉浸式体验,或许除了身处剧组精心布置的实景之外,更是将私人的感情也投射进了剧情之中,而其中的推理内核似乎才是一个个故事让人津津有味的秘诀。

当福尔摩斯讲出“除掉所有不可能的因素,留下来的东西……无论你多么不愿意去相信……但它就是事实的真相”,当柯南讲出“真相只有一个”的时候,我们心情忐忑又跃跃欲试,因为接下来听到的内容要么印证猜想,要么震碎三观。推理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可从来都不只有这几把刷子。人们对推理的热爱,一开始还是对侦探小说的耽溺,一变而为侦探剧。但是局外的观望,似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一种号称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开始迅速流行开来,这便是剧本杀。

如今,K歌似乎成为了一种古老的社交形式,剧本杀才是打开年轻人社交世界的正确密钥。剧本杀,也被称为“谋杀之谜”,是一种源于欧美的具有陪审团性质的派对聚会游戏。1935年,“谋杀之谜”游戏是在陪审团包厢里进行的,游戏参与者被告知谋杀场景、检察官和被告双方提供的证据、犯罪现场的照片和选票,玩家做出谁有罪的判断,最终宣读决议。剧本杀可以看成这种游戏的进阶版本,在一个剧本中,你可能是“犯人”,你要掩饰自己的“犯罪形式”,无论是“侦察者”还是“犯人”,都要在共同的规则逻辑里寻找突破口。

剧本杀的体验

《奇异剧本鲨》虽然将观众的参与感尽力放大,但是没有拿到剧本的观众始终是个局外人,要让局外人入局,玩家光有“综艺感”是不够的,猜对了谜题也只有那一瞬间的满足。作为剧本杀的普及综艺,《奇异剧本鲨》不仅有硬核推理本,还有变格、阿瓦隆、情感本等不同类别。深爱推理的观众或许无法从中获得抽丝剥茧的快感,但是关于情感的通识却让谜题成了餐后的甜点,主菜则是剧本中的“我”与其他角色的情感羁绊。

或许有过剧本杀真实体验才能更好理解这部综艺。

我的第一次剧本杀线下体验是从一名“凶手”做起的。那是一个文字密集的本子,时间设定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北,那是真正的“大厂”时代。当我打开写有“我”的人生故事剧本时,一切都很陌生:“我”在高考失利后留在老家的工厂做会计,“我”在工厂里有个好朋友,虽然看起来是好朋友,但是“我”并没有把她当成自己的同路人,在一年的复习备考后,“我”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而厂里的领导拒绝批准“我”的辞职请求,“我”的好朋友为了让“我”实现愿望,答应了厂领导的无理请求,像花一般正在绽放的她就此凋零……

当看到我的剧本里赫然写着“你是凶手,你要隐瞒自己的杀人行为”的时候,现实中的我突然松了口气——故事中的“我”为她报了仇!随着大家搜集来的线索越来越多,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想杀了那个被“我”杀掉的人,大家都有动机,只有“我”成功了。

其实真凶是谁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的故事——合上剧本时,我像是用“我”的身份过了一生。在故事里,人和人的情感那么纯粹炽烈:为爱的人可以赌上所有;被杀的人总是恶贯满盈,人人得而诛之,重要的是,他/她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一种井然有序的秩序感在剧本里生成。

剧本杀的理智

推理小说可以称为剧本杀的母本。剧本杀的底层逻辑,正来源于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本质上是‘秩序恢复’的故事。”推理小说家京极夏彦如是说。推理小说中,解谜者围绕某一谜团展开推理,在逻辑、人性的锁链上行走,最终揭开谜底,给出符合秩序的回答。

推理故事本身就像是一场欺骗的游戏,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智力对决。读者永远在追求不满,想要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从而享受谜底揭开那一刻的恍然大悟与会心一笑。

找出那个凶手——这是目的,也总会达到,但是这个过程是细碎的,却又是完整的,是艰难的,但也正因此而惊心动魄。读者小心翼翼阅读着文字中的每一条线索,企图在文字背后读到作者给出的暗语,发现一条指向凶手的矛盾之处,就如获至宝。

在推理小说中,作家设计好一切,等着玩家入局。剧本杀何尝不是如此?“本子开好了,来吗?”面对同伴的呼唤,你去还是不去呢?

有人说,剧本杀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沉浸需求以及扮演需求。诚然,沉迷剧本杀的人们知道,一生只能玩一次的本子满足的远不止这些,而其最终指向是揭开那个谜题。谜题对人始终是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从《俄狄浦斯王》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到《天龙八部》里的珍珑棋局,破解迷局的那一刻简直是妙不可言。而这种美妙背后呈现出一种秩序感——在剧本杀的故事里,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每一个“所以”都有“因为”,这似乎是这个游戏的规则。

这样的秩序感在日常生活中虽也会见到,但并不总能见到——努力不一定有结果,坏人未必会得到应有的惩罚,爱也很难那么纯粹,但剧本之中却并非如此。于是,沉浸于剧本之中,在找寻真相的过程中,我们遇见了比现实更五彩斑斓的世界。有人说人生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的不可预知,这种美妙伴随的是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于是我们在剧本杀里体验了一回有迹可循,或许这个真空的状态才是魅力所在。

在《玫瑰的名字》一文中,翁贝托·埃科写道:“我相信人们喜欢侦探小说不是因为里面有谋杀,也不是因为里面歌颂终极秩序战胜了错乱无序。侦探小说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它是纯粹状态的推理故事。”对许多人来说,剧本杀是一门生意,但对于真正参与者来说,这是一种智力游戏,理智在这里将发挥最大作用,“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或许是每个玩家对自己说过的最多的心里话了吧?

“人格面具”

剧本杀的参与者仿佛总能在最后获得某种智力上的“定论”。秦昊在《奇异剧本鲨》中被冠以“三傻”之“大傻”的光荣称号。但是我总觉得,剧本杀是普通人的交换人生一日体验票吧!

秦昊说,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个重感情的人,这才蚂蚁比特币矿机s9总是因为自己与剧中人的情感关联而在最后投凶阶段与真相擦肩而过。在大家嘲笑他傻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他一直以来自我意识的胜利。

荣格在《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一书中写道: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体系。在剧本杀的小世界里,我们快速经历一个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乃至中老年阶段,我们在阅读剧本的时候将面具戴上,却偶尔因为“本我”的存在而造成与面具人格的行为冲突,故事中的参与者扮演一个和自己本体性格相似或相悖的角色时,是臣服于面具还是永远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都有可能。但是戴上面具的人如果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也不失为一种有所助益的手段。

当我们观看别人进行剧本杀游戏的时候,这种“人格面具”并不存在,我们仍然只是观众,这和我们看一个侦探剧的区别或许仅仅是:参演者的综艺感带来了某种搞笑氛围。在我的剧本杀体验之旅中,我的DM(主持人,同时也是剧本杀资深爱好者)告诉我,疫情期间,她也尝试过线上剧本杀,但是对她来说,那是一种灾难,完全无法沉浸其中。线上剧本杀尚且如此,剧本杀网络综艺的命运或许可想而知了。

这可能是《奇异剧本鲨》虽然已经播放接近尾声,许多类型的本子他们都已经玩过,还依然不温不火的原因吧。毕竟真正爱好剧本杀的小伙伴们,都已经亲自跑进了许郎、素素的人格面具里了,上演带着他们“自我”底色的逃凶、锁凶。

在剧本杀的世界里,似乎每一个剧本都会有一个死者,死者的死亡方式千奇百怪,被谋杀的方式也不胜枚举,社会新闻里永远不乏新的恶性事件,有很多剧作家会将真实事件改编成剧本杀供玩家体验,但如果有一天爱可以消弭仇恨,剧作家们只能凭空捏造杀人案件,或许我们都可以摘下面具,做一回真的自己。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