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灰复燃的“天人感应论”“天人合一论”在危害社会
当代天人感应论者既不参与这些科学研究,也不阅读有关学术专著,只是拿来几个名词,以便让天人感应论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由于完全不懂这些科学概念,他们的文字里总是充满“极有可能”“非常危险”之类的词汇。用煽情的形容词,代替对“人—环境”关系的具体研究。而其结论却异乎寻常的明确,那就是不要再搞科学,不要再发展工业,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
警惕借科学概念复活的“天人感应论”“天人合一论”“天人感应论”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理论。虽然是一个中国哲学概念,但也概括出了古代宗教意识的某种核心成分。而在今天,一些人正在试图借生态学与环保科学的概念将它复活。
“天人感应论”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互相影响。这些影响当然有好有坏,“天人感应论”的提倡者最终都会提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反过来也都要抵制他们认为导致天人失和的行为。
中国古代没有统一信奉的创世神,“天人感应论”中的“天”指自然环境,但被认为拥有意志,就可以主动发起行为,类似于后来西方的自然神论。如果人类行为触怒了“天”,后者就会以各种“灾异”作为惩罚。
大部分“灾异”对人类能造成真实的损害,如地震,水灾等等。也有一部分是少见的自然现象,如日食和陨石撞击,甚至超新星爆发。因为不常见才令人恐惧,也被视为对人类不端行为的警告。
古代西方人相信有位格的创世神,但他几乎不与异教徒面对面接触,而是用灾难来惩罚异教徒。通读《圣经》后你会发现,神只在相信他的先知面前现身。对于异教徒,就直接用各种灾难予以毁灭,手段包括洪水、瘟疫、地震,以及从天而降的硫磺火。
如果只看后一类行为,这里的神就是自然灾害之神。讨论信神与不信神的不同后果,就是宗教版本的天人感应论。
不仅古代官方说教里充满天人感应论,民间更是如此。封闭的村社环境充满各种禁忌,以及严格的伦理要求,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触怒“天”。比如,村子里有人发生非婚性行为,很可能导致全村庄稼绝收,必须严厉惩罚以挽回天意。
人类行为当然会影响环境,并且会承受环境的反作用。按季节播下种子就会有收获,没处理好粪便污水就会暴发传染病,这都是人与环境之间真实的互相影响。但是古人缺乏科学知识,把人与环境的作用夸大化,成为封建迷信的重要基础。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一个重大作用就是正确解释了环境与人类行为到底有哪些相互影响,破除了传统的天人感应论。比如,科学告诉人们,恒星组成的星座十分遥远,人类既影响不到它们,它们也影响不到人类。
科学知识普及之处,传统的天人感应论纷纷破产。再借传统术语抒发对“天”的恐惧,会成为社会的笑柄。然而,这种对环境的莫名恐惧仍然在很多人的心头残存。进入二十世纪中叶后,他们借用生态学、环保科学提供的术语重新包装这种心态,在舆论圈里流行开来。
美国宇航专家布劳恩曾经遇到一名神职人员,指责他搞火箭发射,导致佛罗里达陷入干旱。实际上,一次火箭发射使用的能源差不多相当于十次远途民航飞行。释放这点能量不可能导致大面积干旱。但是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很多普通民众,并不能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再比如厄尔尼诺现象,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严重影响全球大气,导致各种气象灾难。 这个概念在科学界形成于60年代后期,一些人马上借来指责人类正在触怒大自然,声称它是工业化的结果。
实际上,科学界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仍在探讨中。比较集中的一个推测是太平洋中央海岭的火山周期性爆发,加热上部海水,最终影响大气环流。而那些借用厄尔尼诺现象抒发“天人感应”之怒的人,甚至不清楚它发生在地球的哪个位置。
新天人感应论者发展到今天,也有强与弱的区别。“弱天人感应论者”主要是反感人类行为影响到其他物种,希望收缩人类在地球上的行动范围。“强天人感应论者”不赞同任何“反自然”的行为,包括从月球上取样带回地球。
生态科学与环保科学产生于20世纪,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真实影响,并提出具体的对策。与其它科学一样,它们需要长期调查研究,得出可量化的结论。有关科研院所为此设置专门的实验室,组织专门的野外环境勘测人员。
当代天人感应论者既不参与这些科学研究,也不阅读有关学术专著,只是拿来几个名词,以便让天人感应论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由于完全不懂这些科学概念,他们的文字里总是充满“极有可能”“非常危险”之类的词汇。用煽情的形容词,代替对“人—环境”关系的具体研究。而其结论却异乎寻常的明确,那就是不要再搞科学,不要再发展工业,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
在这方面,他们忠实地继承了古代天人感应论者的基本诉求。那就是社会不要变化,不要发展,一切都保持在他们能够适应的那种古老状态。不要被他们使用的科学概念所欺骗,这和科学没有半点关系。
附录:
科学造就新人类每年,我都会应邀担任科幻征文的评委。无论多忙,我也都会接受这个邀请,为的是看看新作者有哪些新的创作趋势。
近日,我刚看完主办方送来的二十多篇科幻小说。总的来说,现在的作者学历高,知识面也广,这方面为以前历代科幻作者所不及。但有一个缺点却保存下来,就是都在写“新科技”+“旧人”。科技是未来的,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不仅停留在当代,有些甚至倒退到过去。
比如,有篇作品描写文明等级达到7的外星人。小说用的是卡尔达舍夫理论,将能量支配水平作为划分文明的标准。按这个理论,人类文明等级仅仅有0.73,卡尔达舍夫本人也只设想到文明等级达到3的样子。而小说里这个第七等级文明中的外星人,不仅像野蛮人那样侵略成性,说话办事都像现实中的小混混。
这种错误并非中国作者或者年轻作者才犯。《沙丘》在中国票房欠佳,一个原因就是把背景设置在公元一万年,情节却是中世纪的宫斗戏,而它是一部科幻经典。
描写“新科技”但不描写“新人”,体现了传统人文学科的一个顽疾,就是只把科学当工具,来实现陈旧的道德社会理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这个顽疾的体现。
并非只是中国人文界有这种倾向,日本人也喊过“和魂洋才”。而在近代科学的发源地欧洲,早期科学只被用来检验上帝对宇宙的精妙设计。明末清初第一批向中国传播科学的人,身份都是传教士,科学只是传教的工具。
科幻小说作者往往来自理工科,但他们在学校接受的人文教育十分陈旧。知识结构就是新科技加旧道德。受此影响,写出“新科技”+“旧人”的科幻并不为怪。那么,有没有描写“新人驾驭新科技”的科幻小说?也有,但是非常少。苏联在五十年代出版的《仙女座星云》勉强可以算代表作。
小说作者叫叶菲列莫夫,背景设置是公元三千年,一个共产主义大同世界。作者首先要写好一千年后的科技。这一点,身为苏联科学院院士的作者写得很到位。但小说宗旨不是陈列科技奇观,而是设想未来的新人类。写他们如何生活,写他们的精神面貌。这个任务,《仙女座星云》并未完成得很好,但至少有自觉意识。
叶菲列莫夫写到,未来人类平均寿命会达到一百几十岁。这么高寿,肯定不可能六十岁就退休。未来人类工作一段时间就又去学校深造,再从事另一个行业。有的人物先搞基因工程,后做考古学研究,又成为音乐家。六十岁的人刚结束一段职业,便去修习另一个专业。那不是休闲式的老年大学,而是正规学院,他们要准备人生的下一阶段。
小说中没有一个角色来自低知识群体,所有人物最起码是大学生。于是,他们的谈吐和爱好就要有高知识群体的特点。小说中不仅每个人都是才高八斗,而且看问题客观、理性和全面。
高知群体并非只是文凭吓人,道德风貌也会完全不同。他们拥有很高的成就动机。不允许自己一事无成,不愿意随波逐流,非常珍惜时间。叶菲列莫夫活到65岁,《仙女座星云》是他五十岁前后的作品,他写的就是自己的人生规划。
在《仙女座星云》中,角色们来自不同民族,姓名和外貌都带着这些民族的特点。但是,一千年后已经没有国家,民族也不再是社会身份。大家说话办事都不带民族烙印,除了考古学家,也没人再谈论这些民族的过去。
《仙女座星云》因此完全不同于《星球大战》这类主流科幻,但它可能更接近未来。今天,俄罗斯一半人口拥有大学文凭,而中国的00后,80%都是大学生。一个已经跨了星际的文明,很难想象还有农夫、海盗这类群体。即使务农,也都是农业科学家。
想象一个停滞的未来,或者想象一个倒退的未来,其实很容易,想象比现在更好的未来很困难。《仙女座星云》并没有完成作者预定的任务,书中的人物都不生动,没有留下鲜活的形象。但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仍然值得提倡。他坚信,科学时代长大的人肯定比今天更优秀,他要努力写好这些新人。
这不仅仅是科幻小说家的任务,所有文学,所有人文学科,都应该把易学真相:“天人合一”不是人与自然合一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关于这一观点,则一条例证也没有找到。用一句传统的理解来说,就是:这些“天”,都是“主宰之天”。
依据这些材料,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 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是天的“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然而这些意义都是今人附加的,不是天人合一的本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学习《易经》,其实对国家和个人都没有什么大用最近我解答了关于《易经》“是不是迷信”的提问(见本文的“附录”部分),提出:古往今来《易经》没有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劳动实践有任何推动作用。这立即就炸了锅,受到了很多人的指责。好比,有一群人围坐一圈在吸毒,我大喝一声,你们不能再吸了,这玩意有害,他们就很是不屑地对我说:混蛋!老祖宗吸了几千年,这可是文化瑰宝,你这么可以说它有害?!
网民1:易经,用科学是无法解释的,或许比现代科学更高一级文明的产物,易经包罗万象信息在内,以目前人的认知,怎能解释清楚呢?
【点评:
你怎么知道科学无法解释《易经》?
你怎么知道存在更高一级的文明?
你怎么证明《易经》与更高文明有关联?
你怎么证明《易经》包罗万象?
你怎么知道人的认知不能解释?
以上5个提问,你如何解答我?
你说了一大堆,你也无法解答这个问题——《易经》具体的用处。】
网民2:不敢苟同作者的观点。......最要命的是,您现在使用现代汉语来诋毁《易》经,有很多词就来源于易经。不夸张的说,只要你说汉语,你的思维就浸泡在易经了。在此就不展开了。易经之广大悉备,穷尽所有现代电子比特都无法尽以描述。所以您的观点,只能呵呵了!
【点评:
佛经也给汉语带来了很多新的词汇,比如“一刹那”。但是,佛经只能起到安慰作用,并没有在劳动实践、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科学知识技术发明方面有任何促进作用。《易经》也是类似。虽然受它影响,创造了一些词汇,但是即使没有《易经》,依然不影响我们表达,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别的词汇来替代它们。
至于《易经》蕴含的“思想”,并不是特别了不起的思想,不过是很朴素,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体现出什么“大智慧”。《易经》并不神秘,没有必要神话。
最后,您说了半天,依然没有举出《易经》再劳动实践上有具体用途的实际事例,完全是自夸。】
网民3:你敢怀疑否定《易经》,这是一部深奥科学大作,没缘分你都学不了、学不进去,像你这样不懂阴阳、不懂五行、不懂因果的糊涂虫,会讨论个啥呀?笑话!
【点评:
五行不过是战国时期邹衍为了推行政治理念吓唬君王编造出来的学说,连他自己都未必信。五行也不是真正的学问,而是粗陋的玄学。
而中微子是没有阴阳性质的,构成万物的是夸克,不是阴阳。所谓的“阴阳”,不过是对现象的一种粗浅认知。比如,黑夜和白天,不过是地球表面接受恒星电磁波强弱有变化,或者是热力学意义上的简单区别,与“阴阳”没有关系。在一个炽热的中子星上假设也有生命存在,它们区分不出所谓的“阴阳”。
至于因果,科学上的因果与神学的因果不是一个概念,神学所言之“业力”是虚构的,不存在的,而量子力学证明有时候并不必然存在因果。
所谓“没缘分学不了”,让我想起有人吹嘘说:在深山老林里面有一个白胡子老头,他武艺高强,可以一个人打1000个泰森,但是没缘分你们见不到他们。
最后,你说了一大堆虚的,还是没有《易经》有用的实锤证据。】
网民4:你这是管中窥豹,不值一驳。汉字也是古人发明的,从甲骨文演化而来,你也别用了吧。古人智慧远超过你。你这思维已经不是中国人了,把中国人的文化之根给否定了。100年前新文化运动,蔡,胡,周等猛将们,都会嘲笑你。
【点评:
汉字是古人发明,不过并不是特别了不起的发明。即使我们没有发明现在的这种方块字,也必然会发明其他类型的文字。这与智慧没有太大关系。即使没有特别高深的智慧,只要集合大众,时间足够,加上一些生活经验,也可以发明文字。文字在文明发展上具有重大贡献,但贡献大不代表发明者就特别具有智慧。发明家不是科学家,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智慧或者科学理论知识。
古人的智慧,也未必超过今人。牛顿是不是特别的牛?但是任何一个正儿八经的清华大学研究生都已经超越了牛顿。科学绝对不崇古。古人值得我们尊敬,但不是做偶像的。科学不是被推翻的,而是被超越的。科学智慧就是最高层次的智慧,对所谓“《易经》的智慧”并不迷信。
中国人的思维为什么不能改变?在古代,给皇帝恭敬的磕头,挨完板子打还要谢恩,就是中国人的主流思维。而今已经走向了文明时代。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但也是落后的根。《论语》《孟子》也是文化的根,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你为什么不提这些优异的,偏偏要捍卫落后的?如果有一张皮衣,文化只是皮衣上的装饰,换了装饰,皮衣就不能御寒了?
最后,你给人扣了一大推帽子,还是无法拿具体事例证明《易经》有用。】
@鲁中居士 ,易经如果有用,那就是有一些朴素的哲学思辨,具有一些文化考古上的价值,并不是它真的可以指导生活实践,拿它来占卜完全也是失败的。就更不要提什么“超科学”“大智慧”了。
至于“易经的思维”,任何一个智商正常又善于思考的普通人,他都可以做到,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易经》这一著作。《易经》里面不过是阐述了简单的道理,在生活中也能自己体悟出来。
附录:《易经》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
《易经》,是古代先民创作的一部算卜的书。可以看出来,那个时代文字还没有完善,先民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语言文字描述,所以采用了一些图形来替代。我们不要迷信世面上某些解读者对《易经》的吹捧,这些人把《易经》拔高到很骇人的地步,甚至认为是超越宇宙的“大智慧”。可以非常明确的说,这些话都是鬼话,都是糊涂蛋在扯淡。《易经》里面有非常朴素的哲学思辨,这在当时的年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毕竟《易经》成书太早,很多知识都没有掌握,完全是依靠个人的臆造,难免粗陋。
我们也不宜夸大《易经》的作用。一个伟大的东西,除了文化上的意义,必须有实打实的作用。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易经》,请问,有谁真正的利用这部书改善了生活的?
至于所谓的“计算机二进制来源于《易经》的启发”,这种辟谣了几十年、几亿次的低级谣言,没有必要拿来炫耀。
如果《易经》真的这么厉害,直接去预测一下六合彩开奖号码,岂不是快哉?
在中华民族无数次面临危机的时候,依靠的是仁人志士拼命的干,这时候《易经》又在哪里呢?为什么没有从《易经》里面找到解救民族危机的方法?
(电影《神鞭》剧照。傻儿面对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最终改弦更张,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变“神鞭”为“神枪”,成为北伐军中的神枪手。)
当中国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领域全面落后于西方,继而挨打受气的时候,《易经》又在哪里?
我们苦苦钻研了《易经》几千年,为什么没用悟出任何对科学生产,劳动实践有益的东西?现代企业管理,近代科学,哪一项与它有关联?
古往今来,我们有那么多的易学大师,天天把牛皮吹得震天响,为什么当年就没有占卜出地球是圆的,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位?
《易经》,就是一种迷信。祸害了国人千年的迷信。它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代表先进文明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文王先天六十四卦之类的鬼扯。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