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矿场 > 阅读的力量|跨越时空·名家云讲堂第五期:回味今日读《庄子》的意义
新浪网  

阅读的力量|跨越时空·名家云讲堂第五期:回味今日读《庄子》的意义

摘要:第四期的“跨越时空·名家云讲堂”已经结束一周了,大家是不是意犹未尽啊~今天,“跨越时空·名家云讲堂”再出发,呈上第五期,为因疫情居家的您提供有品质的精神食粮,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精彩内容吧! 跨越时空 名家云讲堂 第五期排片表 4月9日 今日读《庄子》的意义 主讲人: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第四期的“跨越时空·名家云讲堂”已经结束一周了,大家是不是意犹未尽啊~今天,“跨越时空·名家云讲堂”再出发,呈上第五期,为因疫情居家的您提供有品质的精神食粮,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精彩内容吧!

跨越时空

名家云讲堂

第五期排片表

4月9日

今日读《庄子》的意义

主讲人: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4月12日

大圣来也——独具海派文化特色的郑派悟空戏

主讲人:严庆谷(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演出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4月16日

走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世界——以《罪与罚》为例

主讲人:徐振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

4月19日

中国竹笛·美中国

主讲人:唐俊乔(上海音乐学院一流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上音高研院中国竹笛艺术中心主任)

4月23日

孤独的守护者

主讲人:高渊(解放日报特聘首席记者、高级编辑)

4月26日

波德莱尔之后,世界有何不同?

主讲人:袁莉(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

4月30日

繁星与河流的对话——陈燕华与竖琴、扬琴二重奏音乐会

主讲人:陈燕华(“燕子姐姐”,原上海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5月3日

闲话“人文新淮剧”

主讲人:管燕草(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淮剧团副团长)

今日读《庄子》的意义

第五期 | 第一场

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与思想中的一个永恒母题,《庄子》中瑰伟的鲲鹏、精彩的寓言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参与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塑造。

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性来讲,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儒家进取,道家谦退,两家各有所长。讲座中,陈教授从天、地、人三个层面辨析儒道两家之不同,进而阐释今日读《庄子》的意义。

8: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之说

16:45 从天的角度对比儒道之不同

31:05 从地的角度对比儒道之不同

45:39 从人的角度对比儒道之不同

62:42 今日读《庄子》的意义:可以提升人的境界

82:43 今日读《庄子》的意义:齐物与平等,强调包容与多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说

在中国文化当中,我承认首屈一指、最重要价值的当然是儒家,因为儒家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关系确实处于最核心的位置。但是不是一讲到传统文化就是儒家,道家就没有意义了,也不能这样讲。中国传统一直以来有儒道互补之说,犹如车之两轮,只有一个轮子是不行的,有儒就有道,儒道两家是合在一起的,这也是一个事实。中国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文化,完全排斥道家的,完全排斥道佛的恐怕也很少,即使是道家、佛家,很大程度上也会吸取儒家。

既然讲儒道两家是互补的,那么道家肯定是有它正面积极的意义在那里。这个意义我们怎么认识呢?很多人说相对道家来讲,儒家如果讲是积极进取,《易传》里面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刚强进取的,那么道家就比较柔性,比较谦退,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是这样,谦退也很重要。我一直打这个比方:自己开车的朋友,在上海开车最重要的不是踩油门,而是踩刹车。在上海开车踩油门和踩刹车哪个重要?缺一不可,踩油门车才能动,但是能动了还是开不了车,还是要刹车。儒家的进取和道家的谦退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退不完全是消极的,消极的退也可能是有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在那。

道家是不是只讲谦退这一点?司马迁的《史记》里有一篇《老庄申韩列传》,它把老子、庄子、申子、韩非子这四个人放在一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为老子、庄子立传。这个传里面有一个故事非常能体现儒道之间的关系。

老子

庄子

孔子去见老子,到了东周,因为他们处于春秋时代,当时的中心在哪里呢?今天的河南洛阳。孔子从鲁国跑到河南见老子,向老子问礼,因为儒家讲礼。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所有的文献档案都是归他管的。孔子去问礼,老子根本不跟他讲礼的事情,说你这个人没什么好谈的,我给你的建议是你把你的骄气减少一点(这个骄气不是指骄傲)。一般的理解是老子比孔子年纪大一点,孔子是年轻人,三十左右(古人讲三十而立),非常有冲劲。老子就说把你那个气减少一点,然后跟他讲良贾深藏若虚。中国过去讲行商坐贾,商人是走路的,到处跑来跑去,坐贾开店的是原地待着不动的。我们现在叫商厦也不对,全部应该改成贾厦、贾店,你是坐在这里,不跑的。深藏若虚这个成语我们现在还用,道家是讲虚的,讲谦退。这很有意义,而且我刚才讲也可能有积极的意义在里面,消极的举动也可能有积极的意义在里面。

从三个层面辨析儒道两家之不同

我从我的角度把儒道两家做一个比较,通过比较也可以看出:相对来讲,道家可能是做减法,儒家是做加法。道家是谦退的,儒家是做进取的,但是它们两家各有所长。

天的层面

天是什么?我们今天讲起来很简单,但古人的天是非常复杂的。早先意义的天不是今天讲的老天、上天、天地,它是有一定的神格意义,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有一定的伦理意义的。天的意义发生了改变,但是过去的意思我们现在还保留着,比如老天爷、呼天抢地、老天爷你真不开眼。天如果是自然现象,它无所谓开不开眼,是不是有价值的意义。从纯粹自然界意义上来讲,天是没有这种意思的,但最初是有的。我们讲老天如何如何,这个天不开眼的时候,实际上最早的时候有这个意义。

《论语》(张圣洁 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论语》里面讲,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有些人听他,有些人不听他,有些人听了也不照做。孔子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主张,是失败的,不成功的。有的时候还有很狼狈的时候,大家知道很有名的故事,他在树下讲学,还带着弟子,后来被人围困了,人家要赶他走,他没办法,只能跑了。他原来在的那棵树也被人砍倒了。孔子跟弟子也讲过很有名的话,“天生德于予”,上天把这个德性赋予我,“桓魋其如予何”,他能拿我怎么办,世间的人拿我没办法。这个天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天就是老天爷,上天,是那种神的意味,是有神格、有道德、有价值的,不是自然界的天。

《老子》(黄朴民 译注,安徽文艺出版社)

到了道家这里,非常清楚,就是自然的天,自然界的天。《老子》里面有句话很有名,叫做“人法地”,人是依附于天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地天,这个天是什么?你不能讲它是天神的意思,这个天更多是有自然的意义,指自然界意义上的天。我们翻开《辞源》《辞海》那些大辞典,有很多义项。《论语》里面很多表示有神意义的天。但是对老子而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比天更高的是道。那道是不是最高的?我们现在讲道是最高的,但是下面还有一句叫“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自就是自己,然表示肯定的。很多语言的意义,都是一层一层沉淀下来的,我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一个人讲一件事情,说怎么样,然也,然表示肯定。所以自然是什么?自己肯定自己,自己如此,自己是这样的。它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在《老子》(《道德经》)里面讲就是人地天,天抽象出来一个道,这个道的内涵是什么呢?自己如此。

回过来看,道家和儒家以及儒家的经典一比较,它们差别在什么地方?道家在某种程度上,比儒家具有更广阔的世界观,或者更广阔的宇宙视野,它是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的。孔子关心什么?孔子关心人伦的世界,别人问他什么事情,他基本上是以现实为主的。人家问他死是怎样回事情,孔子很有名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生还没有搞清楚,你别跟我谈这个。孔子是不是想了一些超越人间的问题,超越现实的?有的,孔子是知道的,但不太讲,这不是他关注的重点。《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孔子对于性和天道这些抽象的、超越的意义,他是有考虑的,而且有想法,但很少和弟子讲,在他留下的典籍、著作里面也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说明不是他关注的重点。

道家的视野就很大,可以举很多基本的例子。《庄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个故事大家都熟的,它讲到大地、天空、鱼、到鸟,很后面才讲到人。它关注的是整个,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天、地、海洋、鱼、鸟,自然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庄子》一下把你提到那么高,然后再回过来讲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人,那个立足点是不一样的。

从天的层面来讲,道家显然比儒家能从天地自然、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视野更开阔。这时候你说它仅仅是虚吗,仅仅是谦退吗?它也有非常开阔、非常开放的视野。

地的层面

什么叫做地?它讲的是人间的制度,就具体的制度而言。儒家和道家对此都有自身的看法,但儒家显然比较积极。儒家最重要的是什么?用今天的话来讲,我觉得是像孔子讲的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孔子一生想的是什么?要克己复礼。复什么礼?周礼。礼是什么?礼就是一种秩序。孔子曾周游列国,别的国君问他,你搞了半天,最后治理天下总的原则是什么?他用八个字来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像国君,大臣像大臣,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国君是讲一个国家,政治的状态。父子是讲家庭的,君臣父子合在一起来讲就是一个秩序,上下尊卑。他觉得周礼是合理的,规定了这套秩序,周分封建国的时候,把纣王灭掉以后,孔子是认周公的,周公做的分封,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把有亲属血缘关系的分到各个地方去,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都到地方上去做诸侯,然后就构成一个关系,你们一方面是诸侯,是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家族里面尊长和底下人的关系。因此,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对现实历史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概括和认定,他强调的是一个制度。

《庄子》(方勇 译注,中华书局)

道家则认为这个制度不一定都是好的。《庄子》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外篇三篇《骈拇》《马蹄》《胠箧》。《胠箧》一上来就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箱子里面藏了很多宝贝,一般人的想法是把宝贝藏在这个箱子里面,用锁锁起来,用各种各样的绳锁越捆越牢。但它说这有什么用呢,你防小偷不防大盗,来了一个大盗唯恐你绑得不牢,他不需要把箱子打开,扛着箱子就走了。《庄子》经常会有这种反常人的想法,包含对制度某种程度上的不信任,他认为这个东西好不好,归根到底还在于人。一个坏的制度被坏人利用,那就是很坏的一件事情。好的制度当然可以是造福于大家,但他对制度是不信任的。道家更多看到社会制度建设当中的复杂性。我们不要认为道家觉得没有规矩就可以了,道家有它的理想,认为所有的制度应建立在人的基本的需求,自然的需求和合乎他们本性欲望需求的基础之上。

《庄子》里面讲了很多,比如说《马蹄》篇里面就讲得非常清楚。伯乐要找千里马,在很多马里面看到一匹马,说这匹马素质很好。现在搞一个尖子班,然后就训练,用鞭子抽,用烙铁来烙,看谁跑得快。出来一匹千里马,不知道死了多少匹马。所以他说马是什么?“毛可以披风寒,蹄可以践霜雪。”本来很自然的,它身上有毛可以挡住风雪,有马蹄可以踏冰雪。饥则食,渴则饮。你现在用外在的东西强加于它,就搞坏了,很多马会被害死了。这样的制度,《庄子》是不同意的,它是要求自然的秩序,而不是外在的秩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们是批评儒家的。儒家讲的是仁义。

《庄子》里面的故事是随便编的,这件事情不一定有,但表达的意思是真的。只要你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不好的。什么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万物并生而不害。这些例子我们今天看起来很难接受,你说它仅仅是消极的吗?它实际上也有积极努力的一个方向。

人的层面

对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儒家看重的是群体性。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就一句话总结儒家怎么看人:儒家的人是一个关系网络当中的一个点,肯定不是单独的网,有好多网。比如说我,有儿子的身份、父亲的身份、丈夫的身份,在学校里我是老师的身份,各种各样的。在学校里也是下级的身份,对某些人来说又是上级的身份,很多交集在一起。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里面讲过一句话,就其现实性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多重关系是构成的,是界定的。儒家基本上是看这个的,看你是谁,不仅仅是看你本身,更看你后面很多东西,它是这么一种态度。

道家更多关注个体的人。比如《庄子》里的《养生主》讲要尽其天年。什么叫尽天年?人生百岁,你重要的一个目标,即使天下大乱,“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免刑是什么?你受刑的话是吃苦的,脸上刺个字,膝盖骨被剃掉。你要保全身体和性命,能够活到一百年就行了,因为任何原因夭折的都是不好的。你看他的价值观——人能够按照自然的生命完成自己。儒家当然就很硬,儒家要杀身成仁。孟子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熊掌比鱼好,不可得兼的时候,我就要熊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对儒家来讲,对孟子来讲,我要是一个人的话,就得死,我不死就不是人,道家就不是这样认为的。这根本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从庄子和老子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看出,道家最重要的是保全自我,保全个体的生命。儒家是干什么的?儒家个体生命也很重要,它也很尊重自己的生命,但是必要的时候可以把个体的生命抛弃掉,为了那个义,抛弃自己,舍身取义。不是说儒家不好,也不是说道家不好,不同的选择,各有各的道理。我不加判断,他们更多站在个体生命的立场上看问题,老庄是这样的。

儒道两家对比而言,两者之间确实是有不同的重点,而且道家的意义不是简单地跟儒家比较,一个消极,一个积极。道家也有它的理想和目标,靠近人性基本的方面。

今日读《庄子》的意义

可以提升人的境界

读《庄子》可以给人比较高的境界,也可以提升境界。这不是说儒家不能提升人的境界,儒家让你一个凡夫俗子做大丈夫、做君子,当然是人的完善和提升,但是《庄子》的境界提升非常清晰。

《庄子》里提到过四种人,提到过四个层次,这是非常清楚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世俗的境界。这个人能够做官,能够取信于乡里,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乡里和国家,他都能够胜任。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段是什么?实际上这个人有能力,他的知识(这个知识一方面可以讲知识,也可以讲是智慧、智力、智能)、学养、能力可以做官,可以提拔。不仅是做官,在乡里甚至到国家,整个国家都行。

宋钘(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91年,又称宋荣子)

但《庄子》里有一个叫宋荣子的人看到以后犹然笑之。为什么笑他?宋荣子讲,“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他完全知道什么是内外的分别。内是什么?内是内心,外就是外在。他知道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外在,知道什么是荣辱。他知道大家都讲他好,但是不加劝。这个劝不是今天讲的劝告、劝戒,是劝勉。不是因为大家都讲我好我就要去做,所有人都讲我不好,我就很沮丧,这个事情就不干了。这都是外的,举世誉之和举世非之都是外在的。用孟子的讲法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所有人都反对,我也自己走,不在于外。他看到你这个人低,他觉得高。前面那个境界是什么?是一个世俗的境界,获得世俗的成功。这个世俗的成功依据的是什么呢?是比较普遍的,一般的标准:有官位,有能力,当然也有钱,有经济回报,这可能都是世俗的。但是宋荣子说这都不重要,最重要是我自己,是自我要认为这件事情好不好,做得对不对(第二个层次)。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

宋荣子是不是境界最高的?第三个人笑他,第三个人是列子。列御寇为什么笑他呢?列御寇讲我本事很大,能够乘风而行,一走就十天半个月,转一圈回来,很飘飘洒洒。他看不起宋荣子。为什么看不起他呢?道家虽然强调自我,强调个体,但并不是完完全全以个体为主,它还有另外一面:强调人和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不是万物的灵长,不要和世间万物相刃相靡(第三个层次)。

列子能够顺势而行,因势利导。他能够借风,驾着风走来走去,飘来飘去。这个境界就高了,外在的东西,像云气,能够成为他的凭借。借了势以后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不是高的呢?还不是,《庄子》最后讲,列子借势还得有“待”,这个待不是等待,是我还要有依凭,要借着这个云气。那什么叫做无待呢?最高的境界,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顺应着天地之正,正是什么?就是天地之本。御六气之辨,你顺应着,完全跟自然的节奏合一,庄子里面有很多讲以人合天,顺应着阴阳回溯、风雨变化,这时候就无待,因为你跟天地是一体的,跟宇宙自然是一体的,这时候有风有雨,这都不是问题,你可以乘风,你就是风,你就是雨,讲起来有点玄虚,实际上是完全与这个东西合为一体。后来有的人就说了,你这样讲起来,列子是借着这个风走,那你和天地自然,你不是也凭借着天地自然呢,这怎么是超然呢?你也是要依凭着这些东西。后来一想,也简单,当你真的和天地自然合为一体(第四个层次)的时候,也就无所谓和天地自然的分别,完全化和为一了。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

孔子有一句话很有名的,“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妙在后面一句话,从心所欲但是也不坏了规矩,不失方圆。不逾矩说明规矩还在,规矩方圆还在,我只是不超越它。你说这个有没有约束?孔子比较好理解,孔子讲的就是说我这个人修炼到最后的境界,是说我的这套主张,我认为这些正面的价值,应该的这些意义,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完全内化于我自身。对庄子来讲,和天地自然合一,随着它的变化,也没有任何约束,这不叫待,我就是它,它就是我。

总结一下,第一个层次是功利的层次,第二个层次,你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你必须符合一个时代的观念、能力的观念、价值的观念,这不完全是自我的。自我很大程度上比外界要高。仅仅是这样,你只强调自我,都是不行的。第三个层次,最好是能够内外和谐,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但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最好达到最高的境界(第四个层次),即完全和这一切合为一体,和天地自然之道合为一体。讲起来抽象玄妙就在这里。

《庄子》有不同的层面,一层一层提上去。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比较俗一点,落实在现实当中,很多人追求的是世俗的层面,达到世俗层面就不错了。适度地追求自我,能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能够那么潇洒,终究是少数。达到天地的自然,和自然天地合二为一,可能有的人能做到,我一下子想不出来。它是让你不断地提升,给你可能性。

《庄子》有不同境界,可以提升,到这个境界以后,再看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道家庄子特别强调齐物和平等,《齐物论》里面就是讲平等和包容。

齐物与平等,强调包容与多元

世间万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比如说人,人不是万物之灵长,人是万物之一,用不着把人抬得特别高。过去大家对齐物论有误解,觉得齐物论是说大家都一样,不是的。今天我们讲某某人有权有势,这个人很有钱,我们都是一样的,你也知道不一样,马云怎么会跟我们一样呢,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在这个存在的道理下面,相对而言大家都是在这个世上有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都是可以成立的,实际上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说在大的视野当中,所有这些事情都有存在的理由。

《齐物论释》(章太炎 著,浙江图书馆校刊)

《齐物论》里面有一个成语——朝三暮四。今天讲的朝三暮四是心理变化,随时变,早晨这样,晚上那样。但是在《庄子》里,它讲了一个故事。狙公是养猴子的人,给它们吃的,跟猴子讲朝三暮四,早上给你们吃三个,晚上给你们吃四个,猴子们都不满意。狙公又讲,早上给你们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都很满意。什么叫做平等,什么叫做齐物,庄子是站在更高的一层,庄子站在道的立场上看待世间万物。所以对庄子来讲,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平等的。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平等吗?当然是不平等的,一个是先苦后甜,一个是先甜后苦,但是反正你这根甘蔗吃过去都得吃掉,所以是站在这个立场上来讲,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绝对性上来不是绝对一致的,但是在这个上面来讲是一样的,因为都是构成一个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是平等的。庄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有包容的心态。比如说养猴的人不能变成一只猴,你如果站在猴子的队伍里,是要选择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要做出选择的。要有一个看待平等,要尊重各自的道理,有一个包容心。

《庄子》所谓的齐物平等是有差异的,但它认识到这个差异并尊重这个差异的。你把所有的事情看成齐物,等齐观察,绝不是抹杀个性。它是尊重你的选择,猴子你们自己选,我都可以,《庄子》里面对个性的尊重非常明确的,不同的物种,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都要尊重。

《庄子》有一个非常大的境界,从世俗一直到天地自然的境界,越来越高,这可以放开大家的眼光,实际上是很积极的,不是说一种消极的。这些讲的大部分是比较积极正面的意义,因为你站得高,所以看得多看得远,更能尊重平等,意识到它存在的理由。还有就是包容,所有的事情要能包容。像养猴人,就是要包容。包容了以后,不是说完全和稀泥,实际上还是尊重你的个性,强调多元性,要物尽其用。

把这些组合起来看,你可以看到《庄子》都是比较正面的、积极的价值,并不是说消极。只是一点,我保全自我,退出万丈红尘,就是求自己的安定。这些方面是不是消极的?是,道家相对儒家来讲,相对于其他的各种思想来讲,它有,确实有这方面,它是一个解毒剂、清凉剂、刹车。这些作用都有,但是还是有正面价值的。

(本次推送根据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