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1.0:区块链如何突破“互联网附庸”的定位?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但凡涉及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往往都是各种各样的溯源。在《应用三部曲之区块链1.0: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总是溯源?》一文中,笔者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那么,要摆脱“满城尽是溯源应用”的窘迫,区块链行业又要进行怎样的努力呢?在今天的文章中,笔者将进一步进行阐述。
一、数字技术线:啃不动实体经济的区块链1.0
从笔者上一篇系列文章的分析我们其实不难看出,看似单调的“溯源”,对于为各行各业开源节流,理论上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尽管其结果尚有待于现实的检验。但是,如果把区块链仅仅是作为互联网的延伸,让它当一个确保信息传递精度的机器,那未免有点屈才:不要忘了,最初的时候,人们对于区块链可以说是各种夸赞,什么“人类历史最伟大发明”、“第四次工业革命”、“生产关系的改造者”,完全不吝惜诸多溢美之词,但是这么棒的技术,人们又是怎么使用它的呢?答案是一个用来解决长链条多环节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溯源。
为什么区块链的理想与现实会出现如此大的落差?根据笔者此前提出的“双线理论”,除了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中心化互联网思维的束缚而导致了应用场景的单一之外,技术这条线上的落伍,实际也有一定的原因——不难看出,像溯源这样的行业解决方案,实际上利用的是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点,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不可篡改”这一特点,早在2013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被从业者(当时主要是数字货币的投资者)烂熟于心了:虽然当时业内还没有“区块链”这个词,但很多数字货币的投资者其实早都知道“51%攻击”的概念(例如2014年6月的GHash.IO比特币矿池事件),也明白比特币的交易记录是极难篡改的,只不过没有用现在这么体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换句话说,2018年的区块链溯源的解决方案,其实依仗的是区块链1.0——也就是2013年前后数字货币时期的区块链特性。
图:2014年6月,比特币矿池Ghash.io的算力一度逼近50%,令不少人颇为担忧,认为其可能会引发51%攻击
这显然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尽管目前来看,区块链1.0、2.0和3.0的划分标准可能不那么标准,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区块链的1.0指的就是这项技术还处在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那么,一个如此初期的数字化技术,能够产生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吗?在这方面,我们类比一下其他领域的1.0,心里就大致有一个数了:工业在1.0时代的典型产品是蒸汽机,能源1.0是秸秆木柴,互联网1.0则是人与人之间的远程交流。而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蒸汽机因为比较庞大,最初就是用来作运输工具、秸秆木材则是因为低效又不环保,只能塞进炉膛里作为生活供暖燃料,至于人与人之间的远程沟通,主要就是衍生出了论坛和聊天室这样看似“不务正业”的产品……
从上述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什么样的细分领域,只要你还处于1.0时代,或者是你仅仅采用了它处于1.0阶段的技术,那它的使用场景必然是比较有限、产品相对比较初级的。区块链也是如此,如果人们仅仅想利用它在1.0阶段所体现出的“不可篡改”的特性,来实现他们在最初所定下的各种远大目标,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任务,因为这个特点虽然很重要,是数字世界的重要基础设施,但也正因为过于基础,所以没法拿来直接用,就好像你给室内设计师直接扔到毛坯房里去,人家也没法给你一个解决方案一样。
二、突破溯源:“区块链+”需要双线并进
从上面针对“实体经济线”和“数字技术线”两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区块链如果想要摆脱当下“逢应用必溯源”的尴尬,必须要在以下两条线上寻求突破:
首先,在“实体经济线”上,区块链虽然本身是“去中心化互联网”,但它必须摆脱自己作为“中心化互联网”延伸的定位,努力去寻求此前中心化互联网从未尝试涉足的一些领域。在这方面,手机堪称是一个楷模般的先例——它最初的时候,就是为了弥补座机电话难以携带的缺点而出现的移动通讯工具,所以我们看到,手机的英文翻译就是“mobile phone”(可移动电话),而日文翻译就是“携带电话”,可以说跟区块链被定位为“中心化互联网”的延伸有异曲同工之效。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现在的手机早已经超越了“便携式通讯工具”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移动电话,更是一个游戏机、电影院甚至是ATM,通过涉足这些座机此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手机的制造商们成功地使得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手机也就此从最初那个相对边缘的日常电器,变成了数字时代人们生活的核心。
不过,需要指出:对于区块链的产品经理们来说,跳出旧有“去中心化互联网”定位的限制,是需要建立在对区块链技术及产业经济有着较为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否则的话很容易变成非常无厘头的天马行空,就像某知名家电公司在90年代曾经生产过“能洗地瓜的洗衣机”、“能洗龙虾的洗衣机、”“削土豆皮洗衣机”等神器一样,这样的“一物多用”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平添了笑料。
其次,在“数字技术线”上,人们一定要基于区块链原有的“信息不可篡改”特性,让更多的数字技术在其基础之上成真。事实上,目前很大一部分区块链行业解决方案的场景被限制在溯源领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人们在产品设计与行业展望的过程中,思维因果链比较短的结果:也就是只能思考到“不可篡改-确保信息精准度”这一个环节,然后就开始围绕着“确保信息精准度”大造文章,而没有想到:在“不可篡改-确保信息精确度”的基础之上,还能不能长出新的逻辑链条,从而在新的逻辑环节上开发产品。而这正是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最需要的。
这方面的例子之一,我们现在都已经非常熟悉:那就是比特股和以太坊所主攻的“智能合约”——BM和Vitalik凭借超出常人的逻辑链条,突破了“不可篡改-确保信息精准度”的这个环节,实现了我们现今都十分熟悉的“不可篡改-确保信息精准度-智能合约的可信运行环境”的组合。那么,“智能合约”能够在区块链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它是区块链落地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吗?在《产业三部曲》的第二篇系列文章中,笔者将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