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急需解决的五大问题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特别是在支付和去中心化金融方面的实践,可以看到区块链想要成为大规模价值结算协议还需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正视货币的网络效应与货币错配问题。在由法定货币主导的世界中,留给价格高度波动的加密货币的支付场景很小。基于智能合约的金融产品以Token为计价单位,与我们在现实中面临的风险可能存在货币错配问题。从比特币过去十多年的经历中,可以实事求是地得出一个结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在现实支付场景中的表现很一般。
可能的解决方案:央行数字货币和全球稳定币全部采取Token模式。在保留Token可编程性的同时,Token发行基于足额法币储备资产,Token价值与法定货币或一篮子法定货币挂钩,且此挂钩关系受一系列增信措施保障。这可能是区块链进入主流金融应用的基础。
第二,在预言机的“不可能三角”中务实取舍。预言机是区块链外信息通往区块链内的桥梁。在很多场合,基于智能合约的金融产品、风险对冲策略和经济机制需要通过预言机读入区块链外的信息。没有一个预言机方案能同时具有准确、去中心化和成本效率这三个特征。
可能的解决方案:在主流金融应用中,准确、成本效率是刚需,去中心化则可以适当让步。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曾说道:“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去中心化作为一个新的特性,金融业当前是否迫切需要?”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第三,认识去信任化的能力边界。去信任化尽管有其优点,但可能出现超额抵押与流动性占用问题,以及多重身份攻击和串谋攻击问题,因此不应不分场合地追求去信任化。以DeFi借贷为例,去信任化程度与抵押品要求同向变化——去信任化程度越高,抵押品要求越高。这个关系不仅限于区块链领域,也存在于很多经济领域中。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要存在跨期还款,债务人在未来时点的还款意愿和能力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抵押品是最常见的履约保障措施,而还款人的信用可以抵补一部分抵押品要求。然而区块链地址一般不关联现实身份,其行为就不可能在重复博弈中受到制约,也就没有任何声誉和信用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去信任化,就需要超额抵押以保障未来还款。
超额抵押会造成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动性占用。流动性在任何时候都是稀缺资源。任何资产用于抵押,就意味着放弃其他收益更高的用途。二是影响风险定价效率。比如,在DeFi借贷中,还款由超额抵押保障,而与债务人的信用无关,因此借款利息不包含针对债务人的风险溢价。这使DeFi借贷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三是顺周期性。在抵押品价值下跌时,抵押品对债务履约的保障作用减弱。当减弱到一定程度时,抵押品就会被处置。处置抵押品会再次压低抵押品价值,从而进一步减弱对债务履约的保障。
可能的解决方案:不应不分场合地追求去信任化。比如DeFi借贷如果不能突破超额抵押,发展瓶颈将非常明显。
第四,有机融合技术和机制设计。信任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润滑剂”。技术可以产生信任,机制设计也可以产生信任。区块链的一个优势是可以让技术和机制设计融合,比如哈希时间锁就体现了这个思路。除此之外,这方面还有很多值得尝试的创新。需要看到,区块链既有技术属性,更有经济和治理属性,区块链应用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可能的解决方案:技术进步有自身规律,在性能拓展、跨链和隐私保护等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在技术进步放缓时,区块链经济和治理机制则有巨大的拓展空间,能弥补技术进步的不足。以比特币为例:虽然在中本聪之前就有不少人试图运用这些技术来设计数字货币,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中本聪引入博弈论设计,用经济机制设计把这些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才使数字货币成为可能。在围绕以太坊2.0的讨论中,有很多核心问题也属于博弈论和资产定价的范畴。
第五,发挥数字货币与数字资产的可编程性。价值结算伴随资源配置进行,而大部分资源配置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的。因此,区块链要成为大规模价值结算协议,必须理解与区块链有关的货币和金融形态,也就是基于区块链Token模式的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与传统形式货币和资产的一个关键区别是可编程性。可编程性既是区块链应用于金融的基础,更使基于区块链对多方协作进行的自动化价值计量、价值分配和价值结算成为可能。
可能的解决方案:区块链只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账本不可能直接触及、操控或改变现实事物。只有通过分布式账本中流转的价值,激励现实中的人和机构,才能影响现实中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