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重磅发文:你给翻译翻译,到底什么叫区块链?
文章来源
“上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指出,区块链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文章里写了,中国区块链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以区块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数量达到456家,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从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到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再到保障产业发展的行业投融资、媒体、人才服务,各领域各行业已经基本囊括在内,区块链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同时,中国已开始着手建立区块链国家标准,计划从顶层设计推动区块链标准体系的建设。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高斌介绍,目前区块链人才缺口待补足,“区块链的人才缺口不仅仅在技术岗位,在运营人才、管理人才、社区运营专家等方面也存在大量缺口。”他认为,“90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并希望“90后”能主动地去参与到区块链行业的各个环节中。
上周我发了一篇文,叫《一篇文章读懂2019》,里面有详细的提到中国必然不会错失这一波浪潮,只是这波浪潮来的太快,很多人都没有直观的感觉。如果真的读懂了,我想他的财富未来至少会增长十倍。毕竟,趋势才是最重要的。
在文章中,我也同样指出,中国A股上证指数暂时的上限就是3100点,而下限就是2440点,这是中国国家荣枯线,国家在鼓励你抄底,但是未来十年一定是大萧条的十年,所以牛市不会一蹴而就。后来的事情我想大家都知道了。上周四A股上证最高打到了3129.94点,周五就暴跌了4.4%。如果当时大家读懂了这篇文章,我想暴跌里的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当时很多群里的人对文章褒贬不一。我发现很多互联网群的人,只是匆匆的浏览了一遍,就快速的拉到文末,然后讥笑一下我鼓励大家买比特币,顺便讲了一个区块链地图项目。大致意思是这篇就是软文云云,然后继续兴高采烈的讨论股票。反而区块链群里的很多人,在认真的读,后来有不少人通过公众号加了我的
这些人,是一定会挣钱的,而且一定会挣大钱。
对于区块链地图公链这个项目来说,现在还是比较早期。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看懂也不可能想明白区块链地图到底在做什么,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在这个阶段投资区块链地图公链都是大佬才做的事情,即使是大佬,也绝大多数不可能看明白一个超越他所处时代的新物种。因为新物种的崛起对于自身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与进化。
马化腾在刚开始做腾讯的时候,面临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盈利模式,而是用户大量增长带来越来越重的服务器负担。1999年11月,QQ用户注册数达100万。2000年4月,QQ用户注册数达500万。2002年3月,QQ用户注册数高达1亿。中间差点就撑不下去了,只好到处找人收购。先是找了联想,报告还没有递交上去就被下面的员工以看不懂为理由打发走了。
后来又找了网易的丁磊,丁磊当时最看好的是邮箱,当即就回绝了马化腾,觉得他们技术含量太低。后来又找了广东电信,广东电信的老大当时就笑出声了,说你这才几百万用户,连我们的零头都不到。看你们都挺不容易的,我给你60万收了吧。马化腾当时的心理预期是100万,磨来磨去,最后也没卖成。
腾讯能活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马化腾有一个好爸爸。马陈术,潮汕人,李嘉诚的老乡,也是马化腾的父亲,最重要的,他是当时盐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当时李嘉诚在投资建设深圳盐田港,马陈术刚好是负责人。又是老乡,一来二去有了交情。当时马陈术看儿子马化腾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就引荐了李嘉诚。李嘉诚根本就没想投腾讯,但是他又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所以就把这件事情顺水推舟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泽楷,让他意思意思。
最后李泽楷果然只是意思了11万美元,但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又把美国的IDG引荐给了马化腾。IDG当时根本看不懂腾讯,但是为了跟李嘉诚搞好关系,也只好意思了110万美元。后来腾讯烧钱很快,但是赚钱遥遥无期。关于盈利模式,当时也只是含糊的写了广告费与会员费。李泽楷跟IDG一听,立马就给了马化腾一个狗吃屎,让他别再烦他们了。
直到2000年的时候来自南非的投资公司MIH找上了门,当时MIH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网大为,一个南非人看中了腾讯的用户资源。因为他发现中国所有的网吧都装有QQ,他敏感的意识到了这家公司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家了不起的公司,最终2001年年初的时候MIH用超过2000万美元的价格拿到了腾讯32.8%的股份。其中李泽楷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20%,也是他全部的股份。IDG出售了腾讯控股12.8%的股份。
看到没有,腾讯今天中国的BAT之首,当年横跨整个中国,没有一个大佬看懂,连最后买入的人都是纯粹为了面子而不是因为真的想投资。最后居然是跨越了整个地球,另一端南非的一个投资人模模糊糊的意识到了腾讯的潜力,下了重注。
回到今天,在这个时候投资区块链地图公链也不应该是一个普通投资者可以做的事情。请你永远都记住,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不是钱,也不是人,是认知。认知是这个世界最难的事情。
大佬之所以成为大佬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认知都是快速迭代的,我们看到一个大佬赚钱其实不难,只要把握住了时代给予的机会,但是我们看到大佬持续赚钱,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反复的清空自己的认知,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所以在你没有搞明白区块链地图公链到底是什么之前,千万不要随便投资。
投资认知
时代在抛弃一个人的时候,屁都不会放一个。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能超越这个时代,事后证明,绝大多数人都是乌合之众。在投资这件事情上,我们跟大妈是没有区别的。一个人能挣到钱,无非因为三点:大环境的转变给予了他历史性的机会,他自身选择的方向顺应了时势,最后就是德财配位。这最后一点是别人左右不了的,跟自己有关系。前面两点是大家可以选择的。别看好像这两点没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区别很大。
我曾经在2009年到2013年间跑去河南挖矿,里面有一段故事。当时在北京,有一个发小的饭局,介绍了一个哥们。当时酒过三旬,哥们一直拉着我说:要发财,就挖矿。一定要去电费低的地方。自己上机器就行,千万别跟别人说,也别找关系。偷摸干,以后肯定发大财。我当时还真听进去了,就去了好几个地方调研,最后选了在河南的登封挖煤矿。
今天听这事,简直就是笑话。这么好的时间点,干嘛不挖比特币啊!?
后来,挖煤失败以后就转战南阳挖铁矿。挖矿这事真确实不是人干的。春天不行,地太硬,冬天不行,天儿太冷。下雨不行,地太湿,大风不行,机器不稳。而且挖矿这事开工没有回头箭。只要在开工,每一天都是费用。到2013年,赔了小1000万,灰头土脸的回了北京。把北京的房子也卖了,车也卖了,都还债了。
事实证明,每一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尤其是在自以为是这个领域,大家都很容易被自己知道的信息蒙骗,因为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
我一直在想,其实那个时候即使真的听说挖比特币赚钱,我估计也不会那么快有反应。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认知边界,要突破这个边界就需要大量的努力。
现在看我当时去河南挖矿这样一件事情,实际上,赚钱的三个点一个都没有占。整个大环境已经不支持我做这件事情了,国家当时也出了政策整合全国的煤矿以及其他矿产资源。而我自己主动选择的方向又不是我擅长的,当年挖矿是需要大量跟当地政府交涉的,又是喝酒又是送礼。最后,当然就是自己看不懂这件事情,只是觉得挖矿能挣钱就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冲进了一个我当时完全没有看懂的行业。所以德财不配位。赔的底儿掉那是应该的。
回到2002年,正是这一年开启了煤炭的黄金十年,当时煤价特别低,坑口价才不过几十元一吨。之后就开始了煤炭价格的暴涨,一直到2008年达到顶峰1070元一吨。在经历了09年的下滑以后,在2012年又回去了千元一吨。就是在这黄金十年,我们看到了矿老板的一个黄金时代。之后,煤矿价格一路走低,最低回到了300元一吨。2015年煤炭价格还不如土豆价格高,经常出现一吨煤炭价格比一吨沙子价格还要低的情况。
如果大家读了我的上篇文章,就知道2004年正好是这一轮康波周期的繁荣顶点,之后就全面转向了衰退期,一直持续到2015年。而在整个衰退期,中国暴富的典型恰恰就是煤老板,大家在心里肯定认为煤老板是不可能跟我一样有本事的。煤老板之所以是煤老板,是大环境转变给予的机会。这不是他们主动选择的,而是时代主动选择的他们。你要告诉我他们能看到这件事情会发生,我是打死都不会相信的。每一轮康波周期的衰退期,我们都会看到大宗商品牛市的出现。上一轮康波周期的衰退期是73年-82年,这个时期恰恰是石油战争,石油大宗商品的暴涨期。所以未来至少30年大宗商品市场是不可能产生暴富的机会的。
“但是改变认知,顺应趋势做出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判断,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长线思维
1994年,从事金融行业的贝索斯意识到自己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做点儿什么,于是乎 Amazon 的“初概念”诞生了。然后他列举了一份“可网络销售品”的清单,并最终选择了:卖书。 1995 年,亚马逊作为“网上书店”正式上线了。到1999年,开始变成了全品类销售。亚马逊开始做书店之前,全美最大的书店叫巴诺,占据了美国市场的8%-12%。甚至在亚马逊出现以后,他主动融资了2亿美元来对抗当时只有2千万美元的亚马逊,即便如此,他最后依然被颠覆掉了。
面对传统商业的互联网化,贝索斯给出了一个具有平台思维的对策:建立评论板块,鼓励读者对所购图书进行评价,并建立各种渠道,让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进行广泛交流。亚马逊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购书网站,而是一个聚集了书友、作家的互动社区。社区具有强烈的网络黏性,一旦形成了规模,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亚马逊用网络效应形成的降维攻击。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台阶。
当图书市场被亚马逊彻底攻陷以后,他的目标变成了沃尔玛,沃尔玛家族是长时间的世界首富,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亚马逊开始拓展业务,进行图书之外的商品销售。起初,亚马逊仍然选择了自营模式,自己进货、自己销售。为了配合销售,亚马逊还开始建立了自己的仓储和物流系统。不过,这种模式的问题很快就显露出来:由于当时的亚马逊财力有限,因此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足够品类的商品,这就限制了其吸引力。购入更多的商品当然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其带来的仓储、物流成本显然是亚马逊难以承受的。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一僵局呢?一个思路就是,将商业模式从自营改成平台,让商家进入亚马逊销售商品。1999年,亚马逊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它将自己的网站开放给了商户和个体经营者,允许它们在上面出售商品。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包括亚马逊在内的电子商务企业都遭到了巨大的冲击,融资变得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推行的平台化改革方案保证了亚马逊的收入和盈利,使得它在巨大的冲击面前免于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平台化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危亡之际拯救了亚马逊,完成了它的第二个台阶。
亚马逊在2006年推出了亚马逊云服务。传统上,计算机运算能力由 IBM、惠普等公司承担,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亚马逊作为一个电商,并没有技术基因的这样一个企业,居然进入到云计算的行业。现在,Oracle、IBM、SAP、惠普、DELL等这些传统计算公司巨头市值加起来,总和都不如亚马逊。贝索斯将亚马逊内部功能性业务,都转化成了对外服务化的业务。当把某一个服务外部化以后,它就会面临真实的竞争,了解用户的需求,最后就变成了AWS这样的情况,完全对外界服务了。亚马逊云的成功是社区用户网络与平台化改革带来的乘法效应。
亚马逊的崛起正好顺应了整个康波周期的转变,这一轮康波周期的繁荣期从1994年开始一直到2004年,正好对应了亚马逊的电商阶段。而2004年到2015年的衰退期对应了亚马逊云的出现以及大规模增长。亚马逊之所以是亚马逊,是典型的主动顺应时势选择方向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亚马逊都表现出了如区块链一般的视野,所以我认为贝索斯是在互联网公司里最接近区块链状态。关于互联网跟区块链之间的区别,大家可以看我之前写的文章《恕我直言,李国庆先生的第一步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
什么叫最接近区块链状态?贝索斯认为在零售业里面有三个要点非常重要:1.无限选择,2.最低价格,3.快速配送。在贝索斯给股东的信里面,他很明确的说了一句话:这个世界有两种公司,一种是尽可能的说服一个客户支付尽可能高的利润,另一种是拼命把价格降低,把所有的利润都让利给客户的公司。两种公司都会成功。苹果很明显就是第一种,而亚马逊坚定的做第二种。
贝索斯是怎么做的?布斯德·斯通在《一网打尽》中是这样描述的:亚马逊 AWS 业务在长期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主动降价51次。贝索斯说他不想重复“史蒂夫·乔布斯的错误”——将 iPhone 定价过高,从而使智能手机成为吸引大规模竞争的众矢之的。
另一个就是用户体验。亚马逊的文化就是要做全世界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说出来不足为奇,但我从没有见过哪一家公司可以把这句话上升到了比宗教信仰还要严格的地步,并且真正执行。包括苹果、Facebook、Google,从来没有,所以这些公司最终都会在美股里被亚马逊打败。
去年8月出了一个新闻,说谷歌在用户关闭地图后台数据以后仍然会自动收集用户的使用行为,而被欧盟罚款43亿欧元罚单。今年2月,Facebook花了几十亿美元来了解其隐私泄密的调查。至于苹果,Icloud是目前为止,全世界用户投诉最多的隐私数据泄漏来源。基于他们原来的属性,我并不认为这些不尊重客户,泄漏隐私数据的情况在可预知的未来会得到改善。
2005年,一名亚马逊中层员工提出以收 99 美元年费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两天内配送服务 Prime。以当时的物流水平看,从华尔街到公司高管都觉得这一定是疯了。贝佐斯力排众议将这个项目坚持下来。当时,最反对的人是他的 CFO。这个 CFO 非常有战斗力,是贝佐斯的战友。但在这个项目上,那个 CFO 说,免费送货不是什么创举,只是让我们未来的资产负债表再一次出问题。有一次开会,他甚至让提供这个建议的人降职。
目前,Prime全球会员数已经超过 9000 万,按照每人每年 99 美元的会费计算,这笔收入将近 90 亿美元,但迄今为止这个项目还是亏损的,亚马逊在 Prime 权益上的投入远超过这个数字。但回头看,99 美元年费刺激了会员充分利用 Prime 价值的心理,下了更多的订单,大量顾客因为这个服务成为亚马逊的拥趸。这被认为是亚马逊历史上最划算的买卖之一。
亚马逊一开始只是卖自己的东西,但后来它开放给第三方,叫Marketplace,而且,贝佐斯还把比价工具,开放给所有消费者。这个业务很显然会伤害亚马逊的利益,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比如你要买一本书,你可能会搜到一个二手书最便宜,那个书商就会不高兴;别人卖的东西,比亚马逊自己卖的便宜,那这个业务负责人就不高兴。贝佐斯就是引入全世界的外部力量倒逼,将内部力量外放出来,做到全世界价格最低。
贝索斯说过,亚马逊的核心只有三点:Prime, AWS, Marketplace。在1997年的致股东公开信中,贝索斯发表了“一切都要从长计议”的宣言,陈述了他对Amazon的经营之道。他承诺将会以长远的目光来做出决策,并且以市场领导为重点。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每一封公开信都写有这份宣言!在读完这些信后你会发现,Amazon做生意的基本原则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是一样的。讲的都是承诺和一致性。长线思维,一切以那个无限远的最终目标为目标,中间的一切过程都可以被忽略,至始至终严格执行。
什么叫中间的一切过程都可以被忽略?
亚马逊在2018年4月的时候达到了市值的顶峰,超过1万亿美元市值。但是2018年Q2的利润才25亿美元。也就是意味着如果按照传统的PE算法(主流企业估值的模型是PE值,就是你的市值除以每股净利润)高达400倍,换句话说,资本市场上把亚马逊 400 年以后赚的钱,全给他了。这不科学啊。
其实,大部分公司选择的都是利润*倍数的方式来计算市值。但是贝索斯不是,从 1997年开始,亚马逊采用的估值模型是:企业价值等于长期创造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总和。换句话说,亚马逊用的估值方法是自由现金流*倍数。
所以从1997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亚马逊都没有盈利过,直到2015年,才开始出现微盈利。但是亚马逊的现金流却一直在以每年200%的增长率往上增长。
其实Netflix也是用的同样的思维,把利润返还给每一个用户,用超过企业寿命周期的长线思维去战胜短期利润率来获取用户增长,最终在企业创新上战胜对手。贝索斯曾经在股东信上说过一句话:我相信任何一家企业最后都会走向消亡,而我们只是把这一天尽可能的推迟到无限远。
到目前为止。你可能都有一点懵逼。因为你依然无法搞明白这跟区块链有毛线关系。
开源社区
不要急,我再说一两个例子。18年10月28日,IBM以3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特别牛的公司,叫Red Hat,是一家以社区方式运营的开源软件平台,它大部分的代码不是自己生产的,是由社区开发者共同贡献放到上面的。就这样一家公司它一年的收入居然有29亿美元,一年的利润是2.59亿美元。
33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给了这家公司127倍的PE。可这是一家开源公司啊。
Red Hat把所有的代码开源,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但是它核心在卖的是增值服务。它的逻辑就是商业公司使用肯定是希望得到更好更稳定的服务,所以数据跟代码我都免费给你们使用,如果找我做增值服务,我只収服务的钱。IBM能做到吗?如果IBM董事长要求公司做同样的事情,估计马上就会被董事会开除。这就是企业基因决定的。
IBM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必须以给股东交代为己任。IBM的系统、专利、代码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他当然不希望开放给全世界看。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令到股票一钱不值。那么这个连锁反应就是它要雇大量的商务、BD,要一遍又一遍的跑客户、开会,要应酬要专门定制化系统。这就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时间以及成本的损耗。最简单了,IBM全世界有超过4万员工,这就没有办法降低成本。最后IBM以市销率10倍、市盈率超过100倍的价格收购了Red Hat。
好巧不巧,18年6月,微软也收购了一家差不多性质的开源软件平台Github,花了75亿美元,也是以社区的方式运行。GitHub不仅仅是一个编程工具。它是开源社区的核心,某种程度上是社交网络和项目管理工具之间的交叉点。它是迄今为止同类网站中最大的。无数公司和组织在它上面托管了开源软件项目,包括苹果、亚马逊、Facebook、谷歌、沃尔玛和美国政府。据微软称,GitHub拥有3100万用户,8500万个代码库。它还为许多付费使用其私人托管服务的公司提供专有代码和内部通信服务。
这次收购据微软自己表述,是历史上最难做的决定,没有之一。因为它根本不符合资本市场的估值方式。这75亿美元根本没有买到任何东西,除了Github上为各自项目写代码的3100万技术人员,而Github本身才300多名员工。
给这样的公司怎么做估值?用传统的估值方法和估值体系,根本无法做出估值出来。这些公司大部分的价值体现都是在无形资产上,知识产权、软件系统、数据或者代码的形态上面,不再是厂房、机器、土地等。原来我们说你要贷款抵押你要拿土地、房子、汽车过来抵押,现在的公司是我有代码,而且还是开源的,我把这一堆代码开源给你看,你给我一个估值吧。
微软用75亿美金购买的是3100万用户对一个开源技术社区平台的共识。
今天,我们在讨论的企业模式、企业组织型态以及企业估值的计算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来以净利润为中心的企业模式正在逐步被像亚马逊这样的企业取代,自由现金流的本质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不惜一切代价创新。企业组织型态从完全的中心化机构转向了开源社区,原来数据与信息都要收费,然后再叠加服务的费用。今天,数据与信息都免费,只收服务的费用。原来企业估值以净利润*倍数来计算,今天我们只看这家企业可以形成的共识*倍数来计算它的估值。
区块链就是自带长线思维的开源社区形成的共识网络
为什么说是自带长线思维。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像贝索斯一样去思考问题,即使思考到了,也无法像贝索斯一样去执行。所以网络架构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游戏规则都写在了代码里,由网络强制执行,且不得篡改。没有人可以修改,就意味着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保证了网络是以用户效益最大化为起点来进行设计的。
像刚才我讲到的微软收购的Github和IBM收购的Red Hat,已经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公司组织形式,是用社区的方式在运行,Github里面有3100万个技术开发者,根本不是他们的员工,大家把代码放在上面,而且开源,任何人可以直接去读,把代码copy下来放到你系统里面去。
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形态向区块链靠近或者成为区块链公司,用社区的方法运行,不再是严密的组织结构,我们所熟悉的公司结构也不再存在。社区的方法就是没有上班时间,没有HR管理,也没有财务部管理财务预算,就是一帮价值观驱动下的技术极客、运营极客、PR极客、社群极客,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把成果贡献给全人类。
亚马逊全球有超过4万员工,Red Hat被收购前只有几千员工,Github全球只有300名员工。区块链呢?可能发展到最后100名员工已经足够了。以太坊作为全球第二大估值的区块链项目,到今天为止大概只有1000名员工,曾经创造出了超过1400亿美元的市值。未来,这个员工数字会更加低,员工都被社区化了。而市值则可能成倍的增长。
但是这些社区运行的方式一定是跟价值相关的,因为整个区块链网络就是价值互联网。那怎么体现价值?我们在讲任何一个区块链项目,我们都在思考的是它的三个原点性的问题:技术、经济、社区。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个要点。
共识网络
2000年的互联网股票泡沫大家都听过了,但是具体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重新复盘一下:上世纪1990年年中,美国经济陷入低迷。制造业没能完全恢复,而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也漫长而痛苦。那时的硅谷一片萧条,日本眼看就要赢得半导体之战。各位大佬还是小屁孩,互联网也还没起飞,一方面因为它的商业用途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缺少好用的软件,比如浏览器。
直到马赛克浏览器在1993年11月由官方发布,大家才有了上网的途径。马赛克后来更名为网景,并在1994年后期发布了自己的浏览器——导航者(Navigator)。导航者迅速被接受,1995年1月开始,从占浏览器市场20% 到占80%,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甚至在1995年8月公司还没有盈利的时候,网景就首次公开募股。在5个月内,网景股票从每股28美元猛升至每股174美元。
其他科技公司也是一片繁荣。1996年4月雅虎公司刚上市就估值8.48亿美元。亚马逊紧接着也在1997年5月以4.38亿美元的估值上市。到1998年春天,每家公司的股价都翻了两番。这些公司的收益是非网络公司收益的数倍之高。
很多公司为了在发展初期快速获得用户资源,不惜选择以亏损换取市场份额,当时"快速变大"的口号正是这一模式的反应。除了直接联系发展客户还有各种电视广告、平面广告、活动赞助等,甚至有公司为了加深用户印象,起了一个单纯而又无意义的象声名字——对!我说的就是雅虎,Yahoo!。
市场充满无限想象空间,大量资金迅速的介入,同时一种新的模式迅速兴起:任何提出了新颖概念的公司,经过风险资金前期的包装推向市场之后都会获得热捧,然后趁热打铁直接登录资本市场,公司在获得发展所需大量资金的同时,初始的投资者也完成了退出,创始人、风头借此赚的脑满肠肥。而这种赚钱效应,又反过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初创企业入局,只要你能把故事编完,就能获得抓取大把财富的机会,甚至发展到后来就算你没故事,急于逐利的各路资金也会帮你编一个故事,然后赶紧推向市场变现。
就这样,伴随着资本的追捧,泡沫越吹越大,互联网经济进入了新千年,但是2000年的互联网行业并没有迎来新气象,反倒是遭遇了千年虫的打击。千年虫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很多模式还不够成熟,很多问题也没有解决,最重要的是2000年开始由于烧光投资人的钱导致公司倒闭的消息也显著多了起来,人们的热情转而变得理性、谨慎、甚至恐慌,政府也开始整顿过热的互联网经济。最终在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泡沫破裂了。
到今天为止,大家对前面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特别熟悉呢?里面的名字换一下,把网景换成比特币,把亚马逊换成以太坊,把雅虎换成波场。这不就是区块链刚刚发生的故事吗?
我们就要再复盘一下区块链的发展历史。首先我们要想一想现在的互联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互联网。本质上是通过一个媒介载体连接信息不对称的两端。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信息的分发最终会导致垄断性平台的诞生。为什么?因为既然是一个媒介,那么就意味着信息必须高度集中才会产生高效率以及低边际成本,直到达到瓶颈位置。所以才会出现中国的BAT,美国的FAANG。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近代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讲工业时代,任何企业都有边界,当规模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不经济的现象。因为在工业经济的环境里,商业的扩展,它的边际成本也在增加,总有增加到一个你不经济、不具成本效率的边界。
工业制造业在全球最典型的代表性企业叫 GE,通用。18年6月GE被剔除出了道琼斯指数。为啥呢?因为它不具有代表性了。GE 的市值最高到过 6000 到 7000 亿美元,这就是工业制造业里市值最大的公司,服务1亿人口,50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就差不多了。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公司,苹果就已经成为了 1 万亿美元级别的企业,Facebook 服务 20 亿人口,腾讯服务了12亿人口。
在工业社会工业经济状态下,很难想象一个商业机构能够服务这么多人,这个公司一定会垮掉。因为边际成本太高了。可是互联网企业就可以做到服务10亿到 20 亿人,因为它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了。
互联网毕竟还是一个中心化商业组织,是要赚钱的。所以不管Google,还是中国的滴滴,都会抽取交易双方的中间费用。所以看似免费的互联网实际上都是付费的。只是隐性付费。比如用
区块链的出现就是把这个互联网中介机构取消后,边际成本就无限趋近于零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了区块链的本质,也是互联网,只不过变成了价值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来做网络价值贡献者同时也是网络价值受益者。
当每一个人都变成节点参与进网络中来的时候,就带动了边缘计算的能力。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特币挖矿最早只需要普通的电脑CPU还有GPU就可以发展起来了,每一个参与的挖矿节点都没有使用多余的资源,而是用自己闲置的硬件系统、带宽还有电力来顺带参与挖矿,带动了比特币的发展。
这就好比我原来不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只是上下班的时间通过软件顺路载客,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冗余的能量消耗,但是有效的利用了资源降低了成本。然后区块链网络有乘法效应,节点越多,参与的人越多,网络效率越高,反过来你能从网络中得到的受益也就越高,你愿不愿意到处鼓励朋友加入这个网络呢?
所以理论上因为边际成本无限接近于零,而边际效益最大化,每一个参与网络的个体都可以从网络获益。那么一个区块链网络可以服务的人群上限就可以达到70亿,甚至100亿。也就是整个地球未来人口的总和。诚如我之前文章说述,因为在区块链网络里,价值被协议大量捕获了,所以一个区块链的公链就有可能达到10万亿美元的市值。
用技术与代码强制执行游戏规则,以最长线思维形成估值模型,让大量的用户参与社区价值贡献,最后形成共识网络。这就是区块链。
现在依然非常早期,我们还在等一个杀手级的应用公链帮助大家普及区块链。最近Facebook发币以及JPM Coin我认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至少不是公链,最多只是联盟链以及私链。但这是好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这一次人类系统迭代中。
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看到了无数的区块链项目倒掉,短炒、割韭菜、暴涨暴跌、炒概念无实际应用场景。这些都没有遵循区块链真正的价值运作,所以最终,我们会见到这些项目在历史中消失。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在2000年互联网熊市到牛市的转折点,我们见证了亚马逊、谷歌的崛起。区块链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最后,一定是好人,站着把钱挣了”
文章来源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