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虚拟数字员工纷纷营业,是生产工具还是形象道具?
封面新闻  

虚拟数字员工纷纷营业,是生产工具还是形象道具?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启用虚拟数字员工,来进行一些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他们出色的业务能力,也让不少人开始担忧,虚拟人是否会侵占更多的劳动力市场,和人类抢饭碗?

蒋璟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启用虚拟数字员工,来进行一些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他们出色的业务能力,也让不少人开始担忧,虚拟人是否会侵占更多的劳动力市场,和人类抢饭碗?某房企2021年最佳新人奖,就颁发给了虚拟数字员工。此外,在金融领域,目前已有多家银行推出虚拟数字员工。虚拟人虽然能干,但其研发投入也十分巨大。一个3D虚拟偶像的资金投入,可达数十万至百万元。(央视)

继虚拟直播、虚拟主持人等“颜值型”工种率先上线之后,一批实用型、“搬砖型”虚拟数字员工,也纷纷开始营业。无论是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还是传统产业,如今的趋势是,不弄个虚拟数字员工镇场子,简直是脸上无光、档次上不来。现阶段,相较于虚拟数字员工实际的产出,其所带来的话题流量与“创新”“新锐”标签,或许要明确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员工”在当前更多扮演的是门面,是一种企业形象道具。

在“智能客服”尚且被频频被吐槽成“智障客服”的今天,横空出世、赚尽眼球的数字虚拟员工,究竟本事如何,实在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前不久,某头部房企的最佳员工奖,颁给了从事财务计算督办岗的虚拟员工。这一消息堪称石破天惊,可是若是细想下去,很容易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高级。从本质上说,其不过是把业界本来就有的债务风控系统加了个3D人脸蒙皮,包装了人格化的具体形象而已。

加点语音包和基本的对话模块,就有了所谓的数字虚拟前台;把原本的电脑校对系统加个3D人偶表皮,就成了所谓数字虚拟校对……市面上,有多少虚拟数字员工,不过是个3D建模和人格化IP的把戏?说来高大上,实则意义寥寥。时下,作为“流量密码”“宣传噱头”的虚拟员工,尚且可堪一用;但是作为生产工具的虚拟员工,绝大多数是难堪大任的。

事实上,相比于3D建模的巨大投入,此类虚拟员工的真实产出,乃是极不对等的。当然,从长远看,人工智能系统之于人工的替代,必定是大势所趋。至于说,是否非得以人格化的“虚拟员工”形式出现,就要另说了。


来源:封面新闻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