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链号 > blue交易网站|我跟打算「重启」三年前融下 140 亿元的 theDAO 的 Ryan Zurrer 聊了聊

blue交易网站|我跟打算「重启」三年前融下 140 亿元的 theDAO 的 Ryan Zurrer 聊了聊

摘要:虽然 Ryan 名义上离开了 Web 3 Foundation,实际上 Ryan 从未离开 Web 3.0 产业,theDAO 将成为 Ryan 新的去中心化旅

虽然 Ryan 名义上离开了 Web 3 Foundation,实际上 Ryan 从未离开 Web 3.0 产业,theDAO 将成为 Ryan 新的去中心化旅程。

原文标题:《专访 Ryan Zurrer: 如果 theDAO 不失败,或许就没有今天的 Polychain》
整理:0x2

Ryan Zurrer 是知名区块链投资机构 Polychain 的前合伙人,其在 Polychain 期间主导了该基金的投资策略,对于区块链行业专注于 Web 3.0 产业落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离开 Polychain 之后,Ryan 加入了 Web 3 Foundation 担任总监一职,开始加入 Web 3 产业的非营利性辅导和投资事业。今年 7 月份,Ryan 离开 Web 3 Foundation,「重启」曾因黑客攻击而终止的 theDAO 项目。虽然 Ryan 名义上离开了 Web 3 Foundation,实际上 Ryan 从未离开 Web 3.0 产业,DAO 将成为 Ryan 新的去中心化旅程。

本次专访由 Nirvana Capital (涅槃资本)的合伙人 Mable 主持进行,Mable 作为本次德国柏林 Web 3 Summit 的受邀嘉宾,在本次峰会期间与 Ryan Zurrer 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专访内容由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整理。本期看点:

1、首次公开曝光,Ryan Zurrer 竟是 theDAO 的早期支持者?如果 theDAO 项目不失败,或许就没有 Polychain 现在的地位。

2、Ryan Zurrer 早在 2006 年就参与中国市场,他认为中国已经在 Web 3.0 时代领先于美国和欧洲。

3、作为 Web 3.0 的坚定支持者,Ryan Zurrer 有哪些特别看好的项目呢?

4、theDAO 将有机会重新起步,有可能对整个数字加密货币市场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力。

5、Ryan 如何评价国产公链项目?

我跟打算「重启」三年前融下 140 亿元的 theDAO 的 Ryan Zurrer 聊了聊

以下是专访全文:

在 Web 3 Summit 开始前夕,Ryan 发了一个 Tweet 表明自己即将离开 Web 3 基金会并开始自己在 DAO 方面的新探索,在推文里他还特别强调了自己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因为加上之前交流的别的事情,想聊的特别多,我们特意约了吃饭。

Mable:我之前给你发过一些专访准备问题,但是我并不想顺着问题提纲来问。之前我也在 Web 3 Summit 会场里问过 1confirmation 的 Nick、CoinFund 的 Jake、Fabric Ventures 的合伙人,都是按照顺序来问的,但我觉得 Ryan 你在 Web 3 生态中的角色不太一样,你应该会有一些很特殊的观点和视角,比如说中国市场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想从你这些年在行业里的思考,尤其是你作为一个西方人,对亚洲、中国的思考开始说起……

(被热情的服务生打断)

服务生:喝点什么吗?

Ryan:气泡水,谢谢。

Mable:我也是。

Ryan:在亚洲,并不能像在巴西、在美洲一样采取几乎一样的投资策略。整个市场远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亚洲市场非常微妙,而且每个国家的差异也很大。中国的策略不一样,韩国的策略也不一样。很多美国人觉得对于他们来说,巴西人和中国人都一样,我跟他们说「你才一样,你们和巴西人长得才一样!」(哈哈哈哈哈哈哈,自己忍不住笑了)虽然都是新兴市场,中美差异远比美巴差异要大。

Mable:确实如此,你说的很逗,虽然有点政治不正确,哈哈哈哈……

Ryan:哈哈哈,确实有点政治不恰当,不过我至少是站在中国一方的。

Mable:不少美国的东亚研究学者都说中日韩有很多差别,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他们没有什么明显感受。

(再次被热情的服务生打断,点菜……)

Ryan:或许因为我在美国的缘故,我对亚洲市场的观察也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如果说的不对的话,你可以从你的投资研究角度来指正我。那就先来说说我对 Web 3 的看法吧,之后在说说 Polkadot 的事。

早在 2006、2007 年的时候,我们就在中国的湿地上开发风力发电站。当时我以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商 Vestas 的身份去推这件事,这家公司在风力发电行业的地位就相当于汽车行业里的保时捷。我们想尽可能地打入中国市场,作为一家丹麦的公司,想尽可能地本地化制造和销售,可以雇佣中国本地员工。但是因为当地政府在购买决策上的影响力,一直无法成功地完成这件事情。后来发现,真正能在中国实现商业化、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是,找到真的本地化的合作伙伴,给予他们激励,然后实现双赢。

(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注:Vestas 是一家丹麦的风力发电机设计、制造、安装、销售公司,这家公司在 2018 年占风力发电机全球市场份额 22%,排名第一)

但是到最后,Vestas 在中国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只拿到了中国的第 25 名,而它在全世界却排第一名。我从中吸取到的教训是,中国市场需要的是本地化的技术,这一点也适合非常多的行业。不过也有一些新的市场,不管是出于一些心理学原因或者设计原因,中国人更倾向于国外的产品,再比如说名品手包。虽然中国人也能做出非常精致好看的手提包,但是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还是想去巴黎买 LV 的包。

我其实有个不成熟的观点,你或许可以帮我补充完整:我看到 Polkadot 在中国的热情,大家对 Web 3 的各种情怀、思考、理念。以太坊、Polkadot、比特币取得了中国社区的信任(不管这些社区出于何种动机),他们认为这些项目不会留下加密的后门程序之类的东西,而他们对于国产的一些项目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这意味着,中国人实际上很想把自己外逃出去,把钱转出国,在国内转账倒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Web 3 的)区块链协议们可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这对一些草根的社区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中国项目比如 Tron、Neo、Nervos,实际上并没有渠道实现从上而下的影响力。

在很多行业里,中国用户还是喜欢国外项目,而非本土项目,比如产业基础项目、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当有了足够强大的自上而下的影响力时,才会让中国用户明白本土的项目是唯一的项目。

好吧,快来说说我哪里说错了。

Mable:关于你实体货品、奢侈品的问题,你说的非常对。但在中国互联网+的阶段,中国版 Uber、中国版 Yelp、中国版 Opentable 都在本地变得成熟,这些项目从美国纽约或者硅谷的版本中「分叉」了个中国版本,在中国本地生态做的很好。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更关注的是产品本身,他们极其关心界面和使用体验,在细节上做的非常好,我今年五月回纽约后就发现了这些问题。用完大众点评,再用 Yelp,额。

Ryan:我的天啊,我爱死滴滴出行了。事实上,我前段时间买了一些 Uber 的股票,但不是因为 Uber,Uber 亏钱,是因为 Uber 占了滴滴 20% 的股份,所有人都低估了滴滴的估值。滴滴起码是一家千亿美元级的公司,Uber 鬼知道最后能值多少钱。

Mable:撇开产品不说,Uber 的财务杠杆比率确实挺高的,我第一份工作在 Uber 还没上市的时候看过未来几年的预测,财务还是有些困难。然后我在滴滴的时候,意识到这个独角兽的确真的有钱。中国的这些互联网公司大多没有债务的问题。

Ryan:但光从产品角度说,滴滴真的是比 Uber 好太多了!

Mable:对吧,这是个特别好的例子。

Ryan:另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微信比所有的、所有的、所有的西方社会的社交网络软件做的都好。

Mable:那当然,它算是一个超级应用(注:包含各种功能的应用)咯。不过很多美国人和欧洲人不喜欢用这种超级应用。

Ryan:阿对对对,然后他们在 Facebook 上面写道:「我们不喜欢超级应用」!(讽刺 Facebook)

Mable:那天在会场里的时候,David Chaum (Ecash 之父)在介绍他加密聊天软件 Elixxir 上的支付通证。然后我和 DDex 的 Bowen 就说起来东西方做这类事情的不同之处:中国人喜欢把所有资源都怼到一个平台上,追求效率,然后让平台变得非常强大;而在美国,人们会觉得有很多个同质化的平台和平共处,这事没有问题。包括你看,像送外卖的 app 在不同地区也是不一样的,这么多年都没有一统江湖。这可能是东西方价值观上的差异。在中国人们大概更喜欢社会主义、喜欢强权政府、喜欢资源聚合,只为完成一件事情。所以因为这些像微信一样的超级 app 使用体验更好,我并不确定大家会更喜欢西方的产品,至少不总是。

在区块链领域,中国人还是更相信 Polkadot、Cosmos 这样的外国团队一些。

不过要说清楚的是,中国人非常想赚钱,所以这两个项目,让一些人觉得有希望是赚大钱的,因为他们觉得这种项目真的在创造价值。

Ryan:我喜欢这样……谁不想赚钱呢,或者说都不一定是赚钱,就是要合理的回报啊。我也想赚钱啊!

Mable:今天的中国人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同时,一些中国投资者也信任或者喜欢西方一些极客风的项目,因为看起来不像是会短期赚快钱的那种了;而他们看到你上面提到的某公链募那么多钱,就会开始担心啊这个团队是不是要捞一笔跑路。一方面很想赚钱,但一方面又怕项目方想赚快钱跑路,这种抉择困境或许能解释你刚才说他们喜欢某些西方的大项目。

那我们的专访从这算是正式开始吧?

所有人都对你过去一年在 Web 3 基金会做的工作很感兴趣,以及你在那里工作的一些经验总结之类的。今年,很多人都在吹 Web 3,大家对 Web 3 的观点也不一样。那么你对 Web 3 是什么态度,如何定义?

【拓展阅读:Web 3.0 是什么?】

RyanWeb 3.0 是第三次互联网的革命。Web 1.0 的时代,网站都是静态网页,我们只能看内容;Web 2.0 时代,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社交,还可以在手机上上网,人与互联网的互动更多了,UGC 内容也多了。Web 2.0 很好,但也导致了互联网巨头的垄断行为,西方的一些企业(比如 FAANG)、中国的腾讯阿里百度等。这是互联网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我们想要实现的是让互联网回到本源,一个去中心化网络,一个让资本和权利重新协同的网络。

我跟打算「重启」三年前融下 140 亿元的 theDAO 的 Ryan Zurrer 聊了聊

我不认为,互联网发明者 Tim Berners-Lee 会想到互联网发展到如今,居然会被少数人控制,少到只用一双手就能数清楚。人们对于 Web 3.0 很感兴趣,像比特币、以太坊可编程货币之类的技术,以及其他正在不断演进的 Web 3 技术,我能理解这个趋势。而且中国,在这方面正在不断地引领行业,我也为此受到启发和鼓励。

中国在 Web 2 时代一直都在做追随者,而且追的很快,像是滴滴这样产品,显然已经是行业领袖。中国也正在引领 Web 3,我个人也在用币乎这个 App,在微信里也看到很多人在社群里讨论以太坊和 Polkadot,在线下活动里看到那么多 DAPP 开发了出来,我整个人都热血沸腾了。上次在北京的线下见面会,一批一批的 DAPP 被开发者做了出来。

开发者跑过来说:我用 Substrate 做了一个 MOOC (慕课),然后给我展示了一下如何在手机上用。看到是汉语的界面,我就问他,能不能做个英语版出来?这比很多 MOOC 产品做的都好。

开发者将 DAPP 开发实现了!

(因为基金会的关系)我去过很多国家,能看到大家的开发现状,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每个国家对于 Web 3 的热情程度。实话实说,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让我觉得受到激励。

很长时间以来,围绕的 DAPP 质疑和批评声音不断,即便是行业内的老人也有「没人用 DAPP」的想法。尤其是在西方社会,这种声音更多。但是来到中国,我又重燃希望。开发者直接跟我说,「DAPP,好呀!开发呀!就是干啊!」这一刻(真的不是夸张),我感觉到中国正在引领 Web 3 的潮流,全球经济似乎都在交棒给中国。

在进入数字货币领域以前,我在中国、巴西、印度等国家都做过很多大的项目,金砖四国(BRIC -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也在我的投资理论中占有很核心的地位。当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很多人吵着说这个理论不行了,但我觉得这个理论从来就没有说是完美地线性发展的,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一些问题。

关于金砖四国,我其实有些想法,还给高盛提出这个理论的人发了信,实际上金砖四国的顺序应该是以中国(China)为开头,改叫 Crib (摇篮)。

Mable:哈哈哈哈哈哈,Crib。

Ryan:哈哈哈哈哈对,中国最重要,句号。当我重新审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发出「啊哈,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在本世纪第二个时间后段和下一个十年的开头,中国真的领先了,而且也不再做技术的追随者,而是成了技术创新者。而且这些创新是由草根社区领导的,它们又会反过来对中国社会的进程有着互惠的作用。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隐私保护技术,或多或少的自解决身份,以及社区内部对话定义那些进程对他们的意义,等等。

当看到一些西方人颐指气使地批评中国的中心化决策时,我都会上去说,「等一下等一下,这样的设计带来的结果是一个超级大的,能够影响全世界的经济体。」中国的这种进化还没有结束,迟早要往更多公民参选,更开放的决策制定,Web 3 技术将帮助中国人发现自我、保护隐私、发出声音等,而且很有可能这种进化不会产生什么激烈的动作。

所以回到刚才说的,这个世纪初,大概是 2002 年的 BRIC 金砖四国,哦不是 CRIB 摇篮四国,他们真的采取措施解决了贫困问题、发展了经济、而且让经济现代化地运行了下去,给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权利。

另外一个我在 Polychain 主导的非常跟中国这一套哲学很相关的项目——MakerDAO,我们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去中心化治理的实验,但我们知道 MakerDAO 上有很多钱,也不知道这个实验是否在早期有天会失败,所以核心团队在初期是有比较强的决策权的,当然也包括一票否决权等功能。我们尝试培养出一种参与文化,然后把决定权交给去中心化监管。

Mable: 笑了。的确很中国。

Ryan: 2006 年在北京那会,我喜欢去 798 艺术区。那个地方现在已经有点太普世、过于流行文化了,没有之前那种非常特立独行表达的感觉了。

我几乎每隔几年都会回一趟中国,每次去都会发现艺术在进化,从 90 年代表达伤心、愤怒和政治宣言的「伤痕艺术「到今天的这种比较自信、表现民族精神风貌的艺术表达。以前可以看到金发女性更多出现在艺术作品里,等我过几年再回来,就成了更自信的表达中国独有的女性美的作品,大家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一定是更加舒服自然的。或许你的感受会强烈一些,从 2006 到现在,中国人更加自信了。艺术能够表达文化,这在我看来对于感受历史的进程很重要

Mable:我很同意你的说法。不过有些时候,我也会觉得正是因为国家的文化宣传的很到位,所以大家也会慢慢的真的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Ryan:自然如此,798 本身都已经从最开始它代表的意义进化了很多了。

Mable:整个大环境也是如此。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展现个人、自我,国家也在宣传一些伟大国家之类的。这当然跟许多大城市里的人都赚到了钱也是很有关系的,大家有钱了自然变得自信了。所以又回到了中国人真的很现实的话题上。有一小批人正在做 Web3 的开发工作,他们很关注纯粹的技术问题。但是绝大多数人很现实,他们关注的是 Web 3 到底日常生活能干什么。但从某种角度上,这种关注是很有意义的。

Nirvana 的一个被投项目,在柏林创始人跟我说,绝大多数美国人或者欧洲人并不关心会有很多人使用,甚至不关心是不是有人在用。他提到 Ethfinex,它们或者一些类似的项目是资金应该是很充裕,所以他们也没有特别努力地在迭代产品,所以他们的工作更像是在探索。我这里绝不是说 Ethfinex 那些探索 DAO 的努力都没有意义,只是从他的角度这给他的价值观造成了一些困扰,因为他很高的优先级是努力让自己的项目获得用户、有现金流。

你提到中国非常适合搞 Web 3,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他们已经习惯了 Web 2 的便利便捷,愿意出卖隐私来换取便利,他们不在乎隐私。百度 CEO 说过,中国人喜欢放弃隐私或者说是愿意为了方便而做出妥协。你怎么看这个矛盾?

Ryan:我觉得这是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好机会。我觉得这跟 DAO 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设置好一些规则,为此你得为这些规则想好很多情况,但这这种更加的困难并不应该成为它无法跟中心化机构竞争的理由。因为没有人会从习惯的中心化迁移到去中心化的版本,如果没有好的、更好的激励。

我跟打算「重启」三年前融下 140 亿元的 theDAO 的 Ryan Zurrer 聊了聊

我觉得在中国要搞 Web3 的话,要实现这三点

1、实现隐私保护和去中心化来与中心化的机构进行竞争;

2、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有竞争力的金融激励机制,吸引用户参与和创造。你也知道,只要激励给的够,地球都能给撬动,而金融激励大概就是最长的杠杆了;

3、最重要的一点是,去中心化方案不应该拿自己是去中心化作为理由而不注重用户 UI/UX 的体验,相反我觉得更加便利,配合上更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打得过中心化方案,比如去中心化搜索引擎、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滴滴打车等等。

2018 年年末的价格崩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落地不存在,价格无法支撑:没有足够的人来用 DAPP。所以到了今天大家非常显著地转向了更为专注应用。

Mable:完全同意。

Ryan:Joel Monegro 提出的「胖协议 」理论非常棒,但是前几天我们谈过一次,他也有了关于协议层和应用层的一些认知转变。他也承认现在很多价值还是会落到应用层面的,所谓的「瘦」,更多是相比我们经历的上一个时代的应用「瘦」,但是可能相比于协议层还是可能是更大的机会。比如 Web 3 的各种应用,都应该是千亿级别的机会。人们之前过于兴奋,一直都在谈协议层、协议层、协议层,但我们现在也看到很多人重新聚焦于应用上。比如 MetaCartel,就花了很多精力放在产品开发上,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用的 UI 界面。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通用链上身份这种任何 app 都有需求的。庆幸的是,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这个开发圈子,这些人都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比如说统一身份登录系统等等问题都得去克服,但是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聪明人正在加入这个行业,并且开发 Web 3 DAPP、设计出好用的 UI,比如 ENS 等去中心化域名,从更容易的一键登录登陆到更简单的密钥管理,比如像 NuCypher 这样通过简易的再加密代理让密钥有去中心化的安全备份。

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很想去信任别人,但是他们最后一个相信的却是自己,他们会将钱交给专业的机构。我也是这样,只是因为在这样的早期行业,所以不得不去主动「奶」行业,对自己的资产做一些管理。人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电脑,不相信自己的硬盘,自己的脑子,最不信任的却是自己。我们得把 UI 设计的恰当,才能让人们相信自己能够真正地掌控自己的资产,而不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在担心会忘记助记词,或者担心有人爬进屋里偷走电脑和私钥,也不用每天早上醒来去学一遍 Shamir's 密钥分片技术来把自己的私钥分片存储起来。这些限制都是普通人难以接受的。

Mable:对普通人对这些简直无法更不在乎,做得不好不用就是了。

Ryan:这就是我说的虽然局限很多挑战很大,但那并不能成为 Web3 应用不能在体验上做得更好的理由。但是在很多行业里,局限越大,越能带来创新。可以理解为是莫扎特效应的一种体现。这种局限或许最终会带来非常美好的结果。

所以,看到 Web 3 能在中国先行,我感到很乐观。加密 DAPP 或许得跟微信发生互动,这意味着什么?它会有很多原生的局限性。但我仍然对最终的前进方向表示乐观。

Mable:那你觉得这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革新吗?就许多 Web2.0 的企业开始自我革命?你也知道 DAO 这种机制和传统的 Web 2.0 的企业模式,截然相反。这两者该如何调和?

Ryan我觉得最令我兴奋的机会肯定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革新,所以我也不觉得微信会在这个过程(Web 3.0)里对行业造成最大的影响。我只是觉得,加密行业有影响力的应用程序需要抱有善念地为机构和个人做好服务就好了。

以 DAO 为例,我们可以跟监管者进行对话,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想做正确的事情,传统世界里的一些局限性可以靠巧妙的激励设计来解决,我们可以一起合作,把微信和监管者都拉在一起使用 DAPP。这是我觉得 Web 3 能够走下去的方法之一。

当然,从 Web 2 到 Web 3 的转变,是不会说「ok 现在我们要关上 Web 2 的门了,现在要转上 Web 3 的车了」。这已经不是在早前 Mist 刚出来的时候,你真的就是在 Web 2.0 的互联网世界和以太坊上浏览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区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从 Web 2 切到 Web 3 的过程必须要无缝衔接,不能让用户感觉到区块链的存在。不同的大企业和政府机构都想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合理化,但是未来的情况我觉得,尤其是企业的从业者。一旦企业看到加密经济行业里有这么多人,这些人靠经济激励工作,他们肯定会追随市场去参与。根据我以往在电力行业的工业经验,中国市场更是如此。我发现,政府监管者和私人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思。当要发生对话的时候,一方总会带上另外一方。而对话中的私有元素,尤其是消费级技术的真正老板其实是消费者本身。消费者决定消费产品发展方向,而政府需要调和两者关系。

在 2006 年的时候我就已经看到了这种相互拉扯的关系。我们当时服务的一家企业,可以轻松地和政府监管者进行沟通对话,然后拿到有意义的解决方案。这些事情并不是写在规章制度里面的,但是他们愿意为了公众福祉而快速地去执行。我觉得,大的互联网巨头们会追上 Web 3 的脚步,因为这是市场趋势。市场自然会激励决策者去行动,所以我也很乐观。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悄无声息地引导这中国市场。我喜欢这种变化。

Mable:自从邓小平定下改革开放的调子后,整个中国经济都开始了市场化的实验。

我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大多数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就是你接下来新的探索。对此,你是怎么想的?

Ryan:是探险,哈哈。关于我对这个的长远看法有几点。首先是中国市场大家或多或少都希望赚到钱的实用主义的影响。人们想要这种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一定的收入的加密经济。不一定是说一夜暴富,但是至少能在一个社区,干活,努力干活,创造价值,然后公平地分到回报的其中一部分,这样的一个机会。如果所有人都能参与这种经济游戏,那么将会打破现在的创业环境,打破这种硅谷那一小撮 VC 只需要坐在那里投资就能获取相当一部分创业公司创造的价值的模式。现在通常的情况是,如果你没有最早的时候加入,哪怕你作为后来者作出了很多贡献,你也可能拿不到对等的回报。****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衰败曲线。

所以我想创造这么一种社区,就是每个人通过在社区里带来的价值来定义。每个人都由两类属性来评价定义,一种是都客观可查的数据指标,比如说 github 的代码提交次数,Google pagerank 搜索排名数据,Discord 讨论数量,另一种是主观的数据,比如由基于个人名誉和贡献加权的同伴评价。比如创始人已经在项目里面做了很多贡献,那他对一个人的评价所占的比重就要比一个还没什么贡献的新人的评价占的比重高。

这就类似 Ray Dalio 的「可信度」指标,我参与进来,贡献价值,就可以获得好的名声,投票的时候我的票就更有价值。这与个人财富无关,与呆的时间长短无关,只跟名誉值有关,也就是与你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少价值有关。当我在做 A 事的时候做了贡献,拿了名誉,在社区进行到 B 事准备分配奖励的时候,我更有话语权去说谁可以拿到更多奖励。并且整个过程并非完全主观的,我们还是有一部分基于第一类客观指标的评估。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参数的占比,来激励不同类型社区的参与者,我认为这才是 DAO 的核心基石。

这是历史上首次,信用来源(source credit)让我们能够将去中心化的团队组织起来,实现去中心化的价值创造。例如,你 Mable 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人,参与了投资人社区,在社区里开始推荐项目。当社区几个参与者投资了这个项目并且获得了收益,Mable 就会由于最初带这个项目进来,也获得一部分分红奖励,因为在这个社区里,Mable 是最初那个带来价值创造的人。

另外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个人很欣赏 theDAO (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注:也写作「?」)。直到今年,我之前从来都没有提起过(事实上我也没在公众场合说过这个),我其实是 theDAO 白帽黑客的赞助人。****那一年 theDAO 被黑客攻击之后,Alex Van de Sam 给我打电话,因为他们知道我是 theDAO 的重要参与者。他说「我们现在需要一些钱来提高转账速度,赶在黑客之前」,当时我和女朋友在沙滩上散步,接到电话后,我不得不跟她说,「啊,宝贝儿,我得走了,我要向一群没见过的人打点钱」。Alex 拿到钱后就赶紧转币了,做到了比黑客更快,接下来就是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的那些事了。

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注:在维基百科的词条页面上,theDAO 的服务区域这一项被定义为「地球」。哦,值得一提的是,theDAO 当年的募资金额为 1150 万枚 ETH,按照现在的价格来算约为 140 亿人民币。

theDAO 一出现的前几天里,我就注意到这个项目的与众不同。在 theDAO 出现的前几周,发生了两件事情,其一,人们对于这种全球化的匿名风险投资想法非常兴奋,theDAO 既可以投资好项目,又可以通过投资拿到收益,并且持续化地运行下去。现在实在太多 DAO 的项目没有什么实际的商业计划。其二,theDAO 社区尽职调查的质量让人惊叹,这比任何形式的 ICO 尽职调查都要详尽。如果 theDAO 能够活下去的话,那么它可能会变成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最大的风险资金池,最少价值几十亿美元,而且 theDAO 尽职调查的质量也能让 2017 年的 ICO 热潮疯狂降温。垃圾项目就没法通过 theDAO 的尽职调查门槛,拿不到融资。

我们发现,社区内智慧的合力能比中心化资本长期来看表现更好,基于社区的尽职调查也完成地非常出色。现在我们还需要为这个机制加入一些创新元素,theDAO 机制的复杂程度值得你去看一下 theDAO 的白皮书,到时候我们在详细深入地讨论一下。

theDAO 的创办宗旨让我们觉得这种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非常有趣、非常特别。绝大多数数字加密社区或者加密项目都想获得全球化的社区参与,但是风险投资者都是在某些地区做的很强大,也只能在某些地区提供帮助。但是你可以在中国帮这个团队,我可以在美国帮这个团队。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用到欧洲的律师、中国的社区负责人,你就需要社区的帮助。

这样的组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价值。想像一下,如果区块链项目拿 VC 投资,那么 VC 的帮助很有限,但是如果区块链项目拿了 theDAO 的投资,那么它可以获得全球的帮助。theDAO 的这种能力真的非常强大。

作为一个社区,我们通过长期的共同努力来跑赢中心化的投资机构。你可以不是创始人,也可以不是第 1 个参与的,你可以是在第 100 天的时候才投资的人,只要你能在项目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创造价值,你就会变得富有。这就是我说的需要中国这种实用主义作为催化剂。在西方很多时候加密社区一直想保持我们不太关心钱、只关心技术的那种高姿态。

Mable:的确有些投资人不关心钱的姿态是挺虚伪的,或者说对 LP 不负责。

Ryan:对啊,不是说去中心化、加密经济就不关心钱了,参与任何市场都肯定是想赚到钱的,让我们都诚实一点,只是说钱不是全部。很多发币的项目,声称自己是实用型代币,想通过说代币是对网络所有权的认证之类的来为自己赚钱这个事正名。

但事实上赚钱,无可厚非。我们也不是什么道德模范,我们参与市场就是要赚到一点收入。说些玩笑话,如果我 theDAO 项目没有破产的话,Polychain 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规模。因为 theDAO 没了,所以我得找点事情去做。如果 theDAO 现在还在,那我肯定还在跟 theDAO 合作。

Mable:所以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去做当年没有做的事情。

Ryan:嗯哼。

Mable:那我来总结一下,我觉得你提到了很多有趣的有意义的观点,我这几天也和一些人聊过,说的是「social credit (社会信用)」是一种新的货币。(Mable 注:此处推荐一篇文章《行为经济学:数字货币的秘密》)

Ryan:「渠道驱动」的市场(Mable 注:此处的理解应该是社会里的各个点都由它们连接的渠道定义)非常有价值。

Mable:现在的 KOL 生态、注意力经济,感觉就是雏形了。

Ryan:KOL 的意义是带来渠道价值,它们是网络里面的很重要的加速器。在很多项目白皮书里,其实都有 KOL 的位置。在 theDAO 的设计里,也有考虑到 KOL 的角色。

Mable:我会去看 theDAO 的白皮书的,下次等你自己的那个新设计出来,我们一起再碰再详谈。

我跟打算「重启」三年前融下 140 亿元的 theDAO 的 Ryan Zurrer 聊了聊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