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立法,深圳有高人!大数据是否成为杀熟利器?
最近,改革标杆深圳市突然放了一个大招:全票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从明年1月1起正式实施。
一部法律为什么一出来就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冲上了热搜榜?
因为它是国内首部大数据领域的综合立法,书面表达是填补了我国互联网行业法律的空白。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率先将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写进了法律。
比如:
法律禁止大数据杀熟;
禁止APP不授权不让用;
禁止超额收集个人隐私;
……
从前,巨头们无法无天,仗的就是我国互联网立法滞后,无法可依。现在,正式法律落地,执法部门只需对着法律法规执行就完事了。该罚款罚款,该坐牢坐牢,该吊销执照就吊销执照。
像前段时间惹得天怒人怨的大数据杀熟,根据《特区数据条例》规定最高可处5000万人民币罚款。哪家公司再敢割消费者韭菜,那就罚得它肉疼,罚得它倾家荡产。
有人说,大数据杀熟罚5000万量刑太重了。
重吗?一点都不重!
你可能不知道,淘宝每年有几百亿订单量,平均每人割三五毛,那就是上百亿。你可能不知道,滴滴每年有80亿订单量,平均每人割两三块,那就是两百亿。
马云曾经说过,未来30年最贵的不是石油,而是大数据。
只要巨头们掌握了大数据杀熟,就能轻轻松松获取超额利润。
首先,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
“个性化推荐”听起来高大上,不但贴心,而且还很智能。实际上它就是把消费者分为三六九等,不让顾客挑商品,而让商品去挑顾客。
它是怎么操作的呢?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给每个用户贴上各种标签,这就是用户的数字画像,里面记录着所有人的身份信息、收入高低、消费习惯等等。
有了标签,机器就能预测用户行为,进行针对性推荐。
比如对甲是一种A算法推荐,对乙则是另一种B算法推荐,千人千面,你连比价的机会都没有。
什么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看看,这就是!
比如典型的“看人下菜碟”:平台对新顾客展示的是低价,对老顾客的价格却高得离谱。这是因为新顾客会在不同平台比价,而老顾客已经养成习惯不会货比三家。
再比如“新人插队”:打网约车时,大数据会判断你是不是忠实用户,如果是,自然会忍受更长的等待时间,算法就会把新乘客插在你前面。老用户一直打不到车,还傻傻地以为是高峰时打车人多。实际上,自己早被出卖了。
这种基于欺骗达成的交易没有任何公平性可言!
2017年淘宝推出千人千面,他们造出这个高大上的新词,实际上就是每个人的淘宝界面都不一样,都基于算法进行“量身定制”。
千人千面极大避开了用户之间的比价行为,大数据杀熟从此畅通无阻。
举个例子,去年3·8节,淘宝大数据杀熟翻车,一款洗面奶,5个用户5个价,花88块买的天猫vip会员价竟然最高。不交会员费便宜,交了钱反而更贵,这是耍猴呢?
去年底,一篇《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刷屏,甚至被《人民日报》搬上了头条。
一个美团用户付费开通会员后,发现同一地点、同一商家的外卖配送费从2块钱悄悄变成了6块。匪夷所思的是当他用另一部没登陆会员的手机点餐,同一时间、同一店铺配送费又回到了2块。
增加配送费只是美团大数据杀熟的冰山一角,当受害者想要投诉时,却发现美团会员权益只承诺了红包优惠,并没有说配送费更低。你看,巨头面前,普通人维权都维不了。
要论杀熟,滴滴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在滴滴的大数据系统里,苹果手机打车最贵,安卓手机价格越高,打车越花钱。甚至,如果你是滴滴老用户,它就专门给你推荐贵的。这个几毛,那个几块,滴滴3亿多用户,一年杀熟的钱是个天文数字。
“信息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企业都在聚焦“信息”,它催生了许多通过“信息不对称”而逐利的企业,也助长了许多比利用“信息”杀熟更严重的违法行为。不少企业为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而毫无底线,一个天气预报的APP,也要求访问用户的相册、摄像头、麦克风、通讯录、银行卡等权限。
不可否认,“信息”当然具备价值。
但是,“隐私信息、个人信息”不能是“有价信息”,更不能成为可交易的商品。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个人信息反而成了企业争相掠夺的资源,甚至成为企业的“资产”,这显然不是健康的互联网时代,更不是可持续的互联网发展方向。
随着数据泄露、隐私泄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用户也开始注重个人的隐私,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也从以“信息”为根本的产品服务,转而开始聚焦产品的“价值”了,这预示着,“价值互联网”时代已经初迎曙光。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以“价值”为核心的互联网会全面取代当下的“信息”互联网。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价值互联网中的底层技术,更能让“价值”成为服务和产品的核心,让商业进入“价值互联”的时代。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存储,可以有效做到防止篡改、泄露等问题。以钛箱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云盘”,而是定义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全新的、非中心化的存储方式。
当然,隐私不是我们的产品,更不会是我们盈利的核心。我们只是希望借此,唤醒更多的人,重视自身的信息,重视个人的安全;希望借此,为两个时代的更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推动。
当然,依旧还会有人对数据的泄露不以为意,对区块链技术嗤之以鼻,对个人的信息收集觉得理所应当。
1918年,当一群麻木而顽固的人在质疑革命时,鲁迅先生反问道,“从来如此,便对么?”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