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从算命到骗钱,算命也要有底线
文/陈根
自古算命得人心。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紫微斗数、八字风水,还是欧洲的塔罗牌占卜和星座占卜,又或者土耳其的咖啡占卜,都体现了算命占卜的悠久历史。现在,随着互联网以及AI技术的飞速发展,占卜算命也逐渐从线下走到了线上,在社交平台吸引了不少用户。通过手机上传照片、个人信息,就能收到面相评分和命运报告,互联网算命一时风靡网络,引发关注。
互联网算命流行开来,逐渐勾勒出年轻人们既传统又现代的实用主义迷信观,抽象又具体地反映着当前社会生活的内卷以及年轻人的焦虑。当然,除了让人们为“命运”付费外,互联网算命也为个人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
算命的功能
算命是一门玄学,并且,从古至今都受到一部分人的拥簇。
更早以前,一提起“算命”,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天桥上、马路边上坐着的算命道士,这些人通常穿着道袍、在地上摆着八卦图,手里不停晃动着算命签,口中念念有词。过去,算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本质上还是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宿命论”的心态。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容易去相信命运的存在。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巨大挫折,或者感到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法改变一些重要的事情的结果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以期从“天命”的角度来对现状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即便有时候人们明明感觉到算命先生的话不可靠,但仍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自己去“重新解释”算命先生的话,“迫使”自己去接受。
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少有人相信这些路边的算命道士,人们也不再在这些路边地摊上停留。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勃兴给了“算命”以新外衣,凭借“互联网思维”外壳,算命占卜走进了新时代。
当前,“AI算命”正流行。扫描微信二维码,进入充满科技感的界面,上传一张面部照片,智能软件解码后就能生成一份号称“看透你一生”的分析报告,类似这种主打人工智能看相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 APP并不少见。在微信上搜索“AI算命”,仅相关的公众号就有近60个。随机打开一个,就能看到它的介绍上赫然写着:“人工智能看相,智能分析面相手相,8 位国内资深相学大师加 36 位人工智能工程师,学习 70 万真实人脸数据样本,准确率高达96.7%。”
不仅如此,“算命占卜”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除了体现在随处可见的“AI算命”上,还体现在朋友圈里刷到过的占星师、塔罗师的二维码,并且是朋友倾情转发,配文“真的很准,首占免费”;以及网友们声称最近诸事不顺一定是因为“水逆”,在社交媒体上高呼“水逆退散”上。
实际上,尽管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玩起算命占卜的年轻人,绝大部分都受过唯物主义教育,未必信封建迷信那一套,但迷上这种奇特的内容消费方式依然有原因可追溯。毕竟,从Z世代成长起来的这一届年轻人,一直身处于社会飞速变迁的奔流中。从高昂的生存成本到大厂的疯狂内卷,再到贩卖焦虑的消费主义,层层加码的社会压力把年轻人们裹挟其中,甚至无法逃避,面对现实的压力,“玄学”反而成为年轻人们缓解焦虑的重要方式。
人们希望将自己的困惑与难题诉诸于“塔罗师”“AI算命”等,以寻求倾诉和理解,并利用玄学给予一定的安慰与指示。说到底,无论哪种形式的算命,都是为了满足算命者的一些心理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算命的功能,从古至今,倒是没有变化过。
算命存在之因果
互联网算命,年轻一代称得上专业。但如果细探因果,算命背后无非是幸存者偏差、巴纳姆效应以及皮格马利翁效应三大心理因素。
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的自然选择,
巴纳姆效应让模棱两可言之无物的话反而容易让人们觉得切中要害。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则是指鼓励的话让人们更加有信心于是做得更好,而打击人们的评论则让人们更容易颓废和失败。毕竟,当一个人已经走向算命的时候,往往并没有打算掩饰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很容易会说出自己的担心和真实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算命自然很容易通过一些根据生活经验,借力打力的方式来给与人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人们时常想着用算命结果对标,就自然有希望变成算命描述中的生活,也自然觉得”灵“了很多。
于是,在幸运者偏差、巴纳姆效应以及皮格马利翁效应下,算命占卜作为当代的玄学,依旧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可以说,算命占卜的实践经千年没有消亡,也多少说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除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算命能流行至今,也离不开算命知识层面的合理化以及算命与时俱进的技术化。
一方面,20世纪 80 年代中国兴起“文化热”,周易、气功、特异功能风靡一时。虽然现在这些文化热已经退却,周易及相关研究的近似“神圣”地位却没有被撼动,并从国学的角度再次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算命占卜也常常强调其知识体系是以《周易》为源头的传统智慧。
于是,算命的拥护者将算命占卜的实践,追根溯源,转换成算命占卜的古代典籍《周易》及其研究,并把算命占卜的知识提升到更高类属的“传统文化”层面,将社会赋予古代哲学和传统的正面价值,嫁接到算命占卜上来。
另一方面,从技术的包装来看,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算命的方式也与时俱进。事实上,在21世纪PC电脑普及时,大多数综合网站上就有了“星座”“占卜”等频道。网上算命、看星座运势就流行,输入出生日期、姓名等信息,就能算出性格、运势。
2003年,中国科协公布了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看法的抽样调查报告,被调查对象覆盖全国30个省市,年龄在18岁-69岁的成年人,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相信算命。而其中,中老年人喜欢风水,年轻人喜欢星座和塔罗牌。
算命也有底线
当然,算命占卜,可“信”但不可“迷”,过于迷信于算命占卜,其背后的风险与危害也远超人们的想像。
互联网算命并不高深,背后多是“生意经”。网络占卜
不少号称可以“通灵”
2020年年末,央视曾起底网络占卜,重庆两江新区警方打掉一个“网络算命”诈骗团伙,在4个窝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10余名,缴获作案手机1600余部,初步查明,该团伙诈骗金额高达 2400余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王女士因长时间患病,导致感情、事业不顺,精神陷入消沉,觉得自己身陷水逆状态的她偶然看到一场“卜卦算命”的直播,于是添加了对方为好友,随后多次高价购买“驱邪符”等物品,先后被骗走250多万元。
而所谓的“AI算命”则是用一套算法,加上一些可以获得的常数,比如人们的出生年月日地点等信息,来预测人们大致的人生轨迹,虽然准确率不可能达到 100%,但只要达到一定的准确率,比如80%或者90%,结果便是有参考意义的。
根据中新经纬报道,目前的AI算命软件的分析结果是从软件自带的数据库里出来的。换句话说,数据库里是面相测试结果的数据,大概有几百条。其实这些描述你运势的话都是自己编的模板。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就算两次输入同一张照片,测算结果也可能大不相同。
不仅如此,除了让人们为“命运”付费外,互联网算命也为个人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众所周知,不论是星座占卜还是风水塔罗牌,都需要人们提供个人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码、生日,甚至是身份证号,大部分的AI算命程序甚至需要人们先上传一张“正面”“五官清晰”的照片,这就有可能造成个人生物信息的泄露或被不当利用。
当人们按照提示输入真实信息后,这些信息就将被后台数据库存储,同时,后台数据库根据零散信息,拼凑出用户完整的个人信息,这些庞大的数据信息将在暗网上进行倒卖,而倒卖的信息又将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对人们进行诈骗。根据哈工大奇安信数据安全研究院的数据,每年在暗网平台出售的各类泄露数据多达上万起,每年泄露的数据总量高达数十亿条,交易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
对于此,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以自动算命、网络占卜等方式,违规获取个人信息或实施诈骗等行为。与此同时,网民更要警惕迷信活动的高科技伪装,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
生活起落是人生常态,相对于
算命也有底线,不管是古老的传统算命,还是充满科技感的AI算命,归根到底,算命还需回到人类的智识本身,如果只是图个乐自然无伤大雅,但是如果上纲上线,把一些信口胡诌奉为圭臬,就实在是愚昧无知又可怜了。当你把“AI算命”信奉为“神灵”的时候,“AI算命”却正在把你当“猪”卖,你的个人隐私数据正在成为数据黑市的商品。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