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央行数字货币替代纸币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央视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徐远
徐远很少接受采访,但是关于即将推出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还是讲了很多,先后接受了证券时报,中央电视台,央视网的采访。
无他,这个事情很大。看起来很小的变化,慢慢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希望你和我一样明白这一点。
央视网消息(记者 高士佳):近期,一张央行数字货币在农行账户内测的照片在网络热传,市场关于数字货币的关注度迅速升温。另据相关媒体报道,央行数字货币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4月17日,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宣布,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在坚持双层运营、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早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直到今天,央行数字货币终于有了要落地的实感。中国或成为首个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经济体,2020年有望成为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元年!
那么,什么是数字货币?为什么央行要发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有什么区别?央视网记者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徐远,带你了解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一切。
央视网记者:通俗地讲,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
徐远:央行数字货币就是电子化的现金。电子现金就是电脑里的一套加密之后的字符。无论是纸币现金,还是电子现金,都是国家主权信用背书的法币。
从老百姓使用的角度看,变化并不太大,就是在支付的时候多了一个选项。用户只需要下载央行数字货币钱包APP,然后关联自己已有的银行账户,就可以把以前的纸币换成对应的数字货币。甚至都不需要去银行办理,非常方便。在交易的时候,不需要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只要把手机碰一碰,通过近场通信功能就可以完成支付。当然,老百姓仍可以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这个取决于用户体验。
央视网记者:央行为什么要发行数字货币?会带来哪些变化?
徐远:从纸媒变成电子媒,虽然从用户使用的角度讲变化并不大,但从央行监管,从未来金融形态、支付形态、商业形态、社会治理等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件比天还大的事情。
我们现在日常的现金交易都是线下的,微信、支付宝的交易数据都是散落的,这就意味着这些数据都不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库,那么央行也就无法实时监控现金流。
如果有了数字货币,任何人在完成一笔支付之后,理论上这些数据都是进入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的,这样监管体系底层的数据库就统一了,而且几乎是实时在线的统一。从数据计算、数据监管角度来说,底层结构就完全变了。因为底层的数据库结构变了,监管体系变了,商业形态也会改变,还会产生很多其他的连锁反应。
比如,数字货币可以实现公务员系统的收入透明化,电子现金的贿赂就几乎不可能了。金融监管更直接有效。再比如,很多连锁店的办卡业务其实是在做金融生意,办卡后的现金沉淀可以做投资,利息和投资回报是蛮大的一块收入。如果是数字货币,客户对自己资金的流向会更清晰,那么依赖这种模式的商业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对数字货币现金流的监控来评估贷款业务,完善信用体系。数据库完备以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会部分得到解决。
支付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底层基础设施,通过数字货币这种电子化的办法把基础设施做好了,以后很多事情的成本都会降低,效率提高,会产生很多连锁反应,影响会很深远。
人类的货币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物货币,或者说商品货币,比如贝壳、粮食、牲口。这个阶段的最终形态就是黄金,1816年形成了金本位。第二个阶段是政府信用,也就是二战以后,1944年确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三个阶段就是今年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实质就是政府信用加上技术信用,这套数据库系统增强了政府信用的作用。今年数字货币在我国开始逐步落地、试点,所以今年是货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件事情,多年以后回头看,会非常清楚。
央视网记者:未来纸币会被完全取代吗,还是两者会同时存在?
徐远:基于现实的考虑,纸币被取代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因为使用电子现金需要有前提条件,就是可以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很多比较落后的地方还有很多老人,他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会有一些困难。所以电子现金的使用肯定是从大城市的年轻人开始,逐步推广到偏远、收入低的地方。
我之前用过一个词,叫“结构化无现金社会”,就是能否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这件事,在人口中的分布是有一个结构的。数字货币取代纸币是个趋势,但完全替代还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央视网记者:未来央行全面发行数字货币,我们还需要支付宝、微信这些支付方式吗?
徐远:如果我们的央行手机钱包做得非常好用,可能会对支付宝和微信产生冲击。
但是,如果央行从安全性、稳妥性的角度出发,它就只是一个底层的基础设施,没必要做得非常复杂、全面,比如说APP上挂很多功能,满足所有需求,这就为商业机构留下了空间。其他的商业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做得更便利、更高效,那么其他的支付方式还是有存在空间的。央行的首要考虑是安全,已经同时容纳较大体量的并发交易,其他的交给商业机构去做。
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演化规律是越变越复杂,而不是越变越简单,最后都是市场竞争的过程。打个比方,你有一件好看的衣服,并不意味着你不会买更多的新衣服。央行即便做得好,但总是还有多样化需求,存在进一步演化空间。
央视网记者:和其他的虚拟货币相比,比如比特币,央行数字货币有哪些不同?
徐远:市场上一直有一个误解,认为比特币是货币。其实比特币从来不是货币,它真正的性质是数字资产。
货币需要一些基本的性质,比如币值要稳定,比特币的币值就不稳定,波动很大。现代社会的货币是要求有国家信用背书的,比特币也没有。再者,如果比特币要成为货币,它的总量应该是可以调节的。因为只有可以调节才能够完成货币的功能,比如保持物价稳定,防止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些比特币都做不到。
所以,比特币的实质不是货币,没有主权信用背书,也不能够实现货币币值稳定的功能。比特币的实质,是数字资产,它有一些价值,有技术性支撑,总量稳定,有匿名性的一些特点,因而人们愿意收藏、投资。比特币和黄金有点像,可以说是“数字黄金”。
央视网记者:其他国家的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是怎样的?
徐远:数字货币是个趋势,顶尖的货币专家、中央银行家早就明白这个趋势,都在推进,但各自的思路和采取的路线会有一些不一样。
像瑞典央行、英格兰银行和欧洲央行都在紧锣密鼓地推数字货币。美国央行相对来说,对数字货币不太积极,这和美元的国际地位有关。现在美元是主导性的国际货币,美国不想因此改变自己的地位。但是在竞争之下,美国后续可能也要采取动作。
央视网记者:商业机构也在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比如,Facebook的Libra最近刚更新了第二版白皮书。这种类型的数字货币和我们央行的数字货币有何不同?他们之间也有竞争关系吗?
徐远:Libra是Facebook主导的加密货币,最新版本的白皮书比之前增加了更多务实的因素。比如,虽然它还是采用的区块链技术,但已经不再用公有链,而是用私有链,这样会更安全,效率更高。再一个,它以前挂靠的是一篮子货币,现在是挂靠单主权货币,很可能是美元、欧元或瑞士法郎,这样也有利于这些货币的推广。
另外,Libra和我们央行数字货币在信用原理上还有很大不同。我们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原理是政府信用支撑,商业银行去推广。而Libra的货币原理是挂靠现有的政府信用,挂靠谁的货币就用谁的政府信用,然后再利用他自己的网络系统去推广。所以从信用体系的角度讲,这两者是反过来的,信用来源和推广体系的顺序是正好相反的。
不过,数字货币毕竟是降低交易成本、推广流通的一种技术。所以,这种商业机构的数字货币和我们央行数字货币也是有竞争关系的。Libra如果落地,也会是央行数字货币的重要竞争对手。
央视网记者: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对人民币国际化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徐远:人民币的信用和币值稳定是推广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亚太区域周边国家和经济关系密切的其他国家才会乐于接受和使用人民币。在人民币信用和币值稳定的前提下,数字货币可以大幅降低交易和流通成本。交易双方通过下载中国央行的APP就可以完成货币兑换和日常支付,不再需要商业银行跨境铺设网点,节约了很大的成本。这样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广还是很有帮助的。
来源:新浪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