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链号 > 区块链是一部“信任的机器”?
链上歌  

区块链是一部“信任的机器”?

摘要: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清楚区块链——区块链是信任的机器。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清楚区块链——区块链是信任的机器。


人和人之间最核心的经济关系就是交易,在没有区块链之前,怎么样保证所有的交易活动中,互不信任的交易双方能真实可靠的完成一笔交易?而区块链干的事情就是信任的机器,用一台机器人取代了信任中介的作用,这就是区块链的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它是信任的机器。


作为新时代下的“新物种”“新基建”的区块链,是如何让其成为制造信任的机器,以及创造“信任”的底气在哪儿?证券日报金融机构中心编写的一本区块链专业科普读物《与未来“链爱”——走进区块链王国》对区块链技术如何成为“信任的机器”有着更多生动丰富的描述。


区块链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大问题。看来,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解决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信任问题。作为新时代下的“新物种”“新基建”的区块链,在解决了“信任”这个人类社会古老的问题后,它从技术意义范畴走向社会意义范畴就应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如此,则区块链将会变得更有趣,更有价值。


比特币强烈阳光遮住的区块链,直到 2015 年才迎来了重要的时间拐点。


国际权威杂志《经济学人》在当年 10 月 31 日刊出有关区块链的封面文章:《The Promise of the Blockchain》。国内对这篇重磅文章的报道,基本上是以“经济学人:区块链,信任的机器”作标题加以报道的。结合作者开篇就为区块链叫冤喊屈的意思,笔者认为,如果将原文标题译作“区块链的希望”可能更准确些。当然你也可以把它译作“区块链的前景”。


只要大家仔细看看原稿可以发现,原文第二段文尾才得出了这样的一个重要结论,即“简单地说,区块链就是一部创造信任的机器”。该文的核心观点是:区块链这一创新技术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加密货币。区块链是制造信任的机器。区块链技术利用机器取代了可信第三方,凭借精密的数学算法确保互不信任的双方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仍能达成交易、实现合作。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既能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协作,也能极大降低社会信用成本的新的解决信任问题的模型。区块链荣登《经济学人》封面,也成为了区块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区块链技术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金融科技浪潮,大银行在内的许多金融机构争相研究区块链技术。有数据显示,仅 2016 年一年就有数十亿美元狂泻到区块链相关企业当中。


那么,区块链创造“信任”的底气在哪儿?众所周知,人和人之间最核心的经济关系就是交易。在区块链没有正式出世前,人们的交易活动基于的是一个中心化的“中介”,如银行;如果是网购,基于的也是一个中心化的“中介”,如支付宝或微信。区块链问世后,情况就发后了根本性的变化 : 它神奇地用一部“机器”硬生生地取代了此前大家常用的中介,通过点对点的形式很轻松地就完成了相关的价值传输与交换。当然,它基于的是数学算法。在此,请大家注意的是,两种情况所基于的逻辑是明显不同的。


比如,在比特币系统,通过人人公开可信的那个称作“工作量证明 (Proof Of Work,简称 POW)”的共识算法,解决了不同节点之间的信任机制问题。其实,挖矿也是使用随机数进行工作量证明的过程,同时也是解决在不可靠的互联网环境中信任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这里,每个节点都是平台,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又一个的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区块链作为公共总账本,任何人都可以核查,但是任何一个单一节点都不能控制它,大家按规则与共识共同维持着比特币这个大家庭的总账本。数据人人可查,这就是最好的证据,谁也别想抵赖。正所谓公开透明,失信者无容身之地。


比特币区块链上,系统会为所有者花费某个币时涉及的第一个交易盖上时间戳,然后拒绝后来重复花费(即“双花”)这个币的交易,这就消灭了多重签名问题。因此,时间戳在创造信任时也有很好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保证每个区块依时间先后次序持续相连,更重要的是它要求区块链上每笔数据都必须有时间标记,而且精准到秒级。由于交易记录信息无法被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修改,因此,时间戳更像是区块链世界的一位公证人,一位看门人。


同样,区块链分布式的数据存储结构作用也不小。由于是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就不会担心,比如因为黑客攻击或者某个单一节点或几个节点的宕机,引起的数据丢失。同时,随着节点的越来越多,存储的数据反而更为安全。任何一个节点的数据丢失,可随时下载回来。另外,随着算力时代的到来,数据结构也将进化成计算机程序代码,数据可以自我计算,自我运行并形成智能数据。以太坊在其区块链上实施的“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 )”的出现再次强化了人们之间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为它本质上是一段电脑程序代码,其执行的过程就是利用智能合约技术督促履行义务的过程。在这里外界的主观的干扰因素都是无效的,诚信就这样巧妙地被编码到计算机流程的每一环节之中。“代码即法律”的说法尽管不那么确切与精准,至少它比 较形象地解释了智能合约,犹如用麻将来诠释区块链。


另外,区块链的账户体系真正实现了穿透原则。这一点,早在 2018 年 4 月 17 日召开的全球普惠区块链峰会上,万向区块链肖风博士发表的“区块 链与账户革命”主题演讲中提到了。他说,“最原始的数据、最原始的资料、最原始的信息都可以掌握穿透到,而且不可篡改,永久保存,可以追溯”。穿透的好处当然有不少,比如对监管者而言,工作更轻松更容易了。因而它又是一部科技监管的利器或机器。对整个区块链系统而言,通过“算法共识”寻求到了“公信力”之大道。因此,如果有人想做坏事,想当坏人,估计就没那么容易。


总之,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让互联网信息变成了可信互联网信息,时间戳又让这些可信信息的传递变得有序可查,全程追溯又公开透明,任何人为干扰或改变都将鞭长莫及。因此,区块链确有技术制约能力,确有底气解决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信任构建难题,从而以“共信力”寻求到“公信力”这一正途。价值互联网的到来已是水到渠成。正如《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 . 艾萨克森所表示的那样,互联网最缺乏的元素就是“信用协议”,而 区块链技术可能为解决此问题提供基础。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管伊藤穰一在为区块链领域最重磅的巨著《区块链革命》一书作的推荐语中,更是直接了当,开门见山。他说,“区块链在信任中发挥的作用正犹如互联网在信息中发挥的作用”。



来源链接:mp.weixin.qq.com/s?__biz=MzU0OTkyODE5Ng==&mid=2247503307&idx=2&sn=64e2880bd730c9dc7d17539815082b33&chksm=fbaae1a0ccdd68b6286a87a5c45683015a24cf66d9c55313a6bc1542d9adc339f99ef2b30382&scene=0&xtrack=1
来源:金融1号院
 
Tags: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