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拥抱区块链,科技巨头入局,公链还有机会么
10月份,对于区块链行业而言,显得不太平静,一边是挑战,一边是机遇。网信办公布了第二批区块链服务信息备案清单、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币安和火币作为行业代表现身乌镇、腾讯发布2019区块链白皮书……
一系列的政策似乎都在表明:主流正在拥抱区块链。然而,区块链行业同样面临一个问题: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曾经被行业赋予重要使命的公链,还有机会么?
由于在2015年-2018年期间,发生过多起打着“区块链”幌子的传销诈骗案件,涉案金额之大,影响范围之广,甚至堪比过街人人喊打的P2P跑路事件。人们对区块链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币圈”,对“链圈”知之甚少。
即便在2018年,众多公链主网上线,区块链接着公链之火乘势热了一把,但涉足其中的,多数还是冲着币圈的韭菜而来。
发币——圈钱——乔装改扮(换个名字和马甲)——继续发币圈钱——循环往复……这就是多数人对币圈的理解。
所以想要让公链在这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要改变人们对区块链的误解。而主流的科技巨头入局,则由先天优势:
1、财力
很多币圈的项目,私底下发币圈钱,无非就是为了圈钱,但他们各有各的目的。有的是好项目资金断裂,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在运作项目过程中发现有空子可钻,看到行业中大家都这么玩,于是也随大众,不搞特殊。但随着政策收紧,尤其是94以后,发币是违法行为。
即便是区块链好的项目,也都面临着资金匮乏而举步维艰,进度缓慢。而那些原本就依靠发币运作起来的项目,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坚持不下来估计就玩完了。能坚持下来的,也是进退两难:一边面临政策高压,一边面临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
但传统的互联网主流科技巨头,则不一样。他们多数都是上市企业,拥有正规的融资渠道,而且市场允许他们在新领域“试错”。
好项目运作成功,就乘势而起;运作不成功,换种打法就行,反正是试探新领域,没有伤筋动骨,不碍事。所以说,传统科技企业,相较而言,财力更雄厚,具有试错能力。
2、用户流量
HBATJ,这几个企业,用户量流量都是亿级,这是区块链里面的机构和项目无法比拟的。而且它们拥有很多商业级的应用场景,在商业级应用的探索上,他们更有优势。实际上这些科技巨头很早就涉足区块链的研究,只是并没有着手于币圈,而是朝着链圈去靠近。比如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在仓储供应链上采用区块链技术溯源,追踪货物的来源及去向,效率大大提升。
很多区块链项目方可能天真地想着做好技术然后找传统科技项目方寻求合作,恐怕这有点异想天开。不管是信息互联网还是价值互联网,流量依然是重要的,传统的科技巨头把持着品牌和流量,不可能此时因为在技术上服软,即便此时没有区块链的优势技术,他们也迟早会迎头赶上。
这也就是为何很多区块链项目越做触角伸的越长的原因——没有机构愿意商业合作,只能自己慢慢去渗透,涉足其中。所以很多区块链项目暗地里都在“搞副业”:媒体不安心做媒体,去涉足流量池搞项目;项目方不安心做项目,发现媒体赚钱,也捣鼓媒体,对接线下活动;搞社区的发现矿池、钱包、交易所有搞头,也利用自身优势,搭上对方。
无论是币圈还是链圈项目,用户流量是软肋,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己之力在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3、名正言顺列入正规军之行
传统科技巨头至少能够名正言顺入行,不发币,但是可以成立区块链实验室,以研究的名义钻研技术。只要政策允许,立马推出项目。比如百度的度宇宙、莱茨狗;比如腾讯的区块链游戏;比如网易黑钻、迅雷玩客云等等,这些都是尝试。
相对而言,还没有品牌效应的币圈、链圈项目突然杀出,大家首先更多的是质疑声:这是不是打着区块链幌子圈钱!接着才抱着冷眼旁观的姿态对待——也是因为这个行业雷声阵阵,臭名昭著,以至于人们普遍“留个心眼”。
“但是腾讯入局了、百度入局了,就不一样了,至少为区块链正名了。”有人这么说。
“的确啊,但是大家相信的,也只是腾讯的和百度的区块链项目。”有人这么回答。
或许,只有等监管出手,整顿行业的不正之风,新鲜血液才会源源不断流入行业,公链项目才会有真正的出头之日,你觉得呢?
来源:骆驼君有话说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