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观二元论回顾民俗信仰 留存广灵记忆
题记:礼神拜佛,可以表达信仰,
实现精神寄托,缓解生活压力。
中国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民间信仰是多神崇拜,大多信奉万神之能,而不信奉万能之神。这种多神信仰的民俗文化,在我县同样历时久远,世代传承。《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广灵县卷》中,收录的辽天庆四年(1114)到民国38年(1949)、这836年间268件现存及佚失石刻,就连续记载着我县的民俗信仰。历代以来,生活在广灵大地的先民们,屡次兴建并重修寺庙观庵,运用泥塑、木雕、石刻、铜铸等多种形式造就所信仰的神像, 供奉在不同的公共场合;居家时也会制作神龛、张贴神像、设立神位,虔诚地叩拜祭祀。
碑碣中的信息表明,民俗对于神灵信仰,具有多样性、多重性、功利性的特征。人们出于原始崇拜,就直接面对自然界、面对中华民族之始祖,进行顶礼膜拜;民众也会敬奉生活守护神和行业神,希冀在日常生活和本职行业中,能够得到专职神灵的贴近守护;历代王朝主导和社会民众参与的造神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冥界神和其他俗神,同样受到民众祭拜,借以寄托人们在生活漂泊时对冥冥之中偶像的内心求助;大多数人对于道教诸神、佛教诸神的叩拜,更多的是追求世俗物质生活的满足和个体精神的渲泄和愉悦,而很少有教徒那种恪守教规的自觉意识。在我县,历年来同样有着这种多样性的民俗信仰。
碑碣刻记的始祖神有“禹王”。《重修禹王天地山神庙碑记》(同治九年1870立、现存于黄龙峪)中就有记载。众多碑碣刻文中出现的自然神还有:龙王、土地、水神、河神、风神、云神、雷神、雨神、电母、虹童,还有马王、东岳、西岳。对于这些自然神有的专门建庙(祠)祭祀,有的与其神祇一同供奉。《重修九龙圣母神祠记》(乾隆五十九年1794立)记载:“其上正建九龙圣母,旁列风、云、雷、雨各神祠。”遍布县境内奉祀更多的是龙王、土地神,次之为马王神,反映了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广灵先民,对于土地、雨水和耕畜的钟爱和依赖。
我县民众供奉的行业神有农业神——八蜡。八蜡庙就建在县城西关门门外之路北,每年腊月均要献戏酬神。八蜡庙内主要祭祀八种农事神,后来演变为主要供奉虫神,祈求丰收,免遭虫灾。还有木瓦石匠业神——鲁班。《鲁班庙记》刻立于光绪十九年(1893);金银铜铁锡业神——太上老君;豆腐业神——淮南先师刘安。
生活守护神有关帝圣君,境多处建有关帝庙。民俗认为关帝具有治病祛灾、驱邪避恶、佑护科举、庇护商贾等方面的神力。后土神总司土地,主阴间。我县苑家坟就有“后土神位”碑(乾隆十三年1674立)。城隍为县城守护之神,也有祈雨、禳灾之职。据碑刻载,我县城隍庙曾于明正统九年(1444)重修。子孙娘娘和送子哥哥是享有香火最普遍的生育守护神。
碑碣中还留存我县民众祭祀俗神和冥界神的许多刻文。俗神有:福神、禄神、财神、喜神、瘟神、痘神。文昌、魁星的祭祀和崇拜,反映了科举盛行年代,人们祈求科考顺利、多出人才的愿望。文昌又称文曲星,是主宰文运与功名利禄之神。水神堂院内于清嘉庆元年(1796)新建一座文昌阁。魁星,本为奎星,专指北斗七星中第一星,后成为主司文运之神。冥界神中阎罗王、十殿阎君最为普遍。阎罗王于神仙体系中是地狱之王。阎罗是古梵语之音译。留存在石湖寺、清圆洞的碑记和曾存于南百疃的碑文,都有重修阎王庙的记事。十殿阎君分别掌管冥界地狱的十殿,审理阴间案件。在圣泉寺内就保存着十殿阎君塑像。
寺院大殿内佛像有着不同的排列布局。三身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供奉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不同之身。三佛寺(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玻璃光佛、阿弥陀佛,分别代表中、东、西三个不同世界的佛。还有大佛寺、正佛寺、五佛寺、七佛寺。我县四境之内均有专门供奉观音的殿宇。玉皇阁、真武庙、三官庙等,专门供奉道教诸神。遍布县境四处众多的寺、庙内,历代均有佛主、菩萨、罗汉、韦驮、四大天王塑像,与道教诸神一并视为同等神明,进行叩拜。《玉皇阁记》(明嘉靖十五年1536立)记载:南村玉皇阁在我县建造最早,规模最大,形制最高,为“三层楼台也”。
碑刻和资料表明,广灵民众秉承多神信仰的民俗文化,用自认为适当的形式,表达对众神的虔诚敬奉。人们总认为自古以来,便有一张硕大无比的神灵之网,笼罩着上至九重天庭、下至十八层地狱的生活空间,并始终运用自认为虔敬的方式祭拜,希冀执掌各方的神祇,能够对人生中的衣食住行、创业居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进行全方位的佑护。这样的民俗信仰,根深蒂固,影响久远,有着多方面的表现。
一、寺庙观庵是民俗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
我县境内寺庙众多,供神礼佛的场所形制多样,有寺、庙、观、祠、阁、宫、庵、殿、坛、堂、楼、洞,等等。据《广灵佛教志》记载,最早的佛寺创建于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且历代均有新建和维修,绵延不断。本世纪九龙山下还建成规模宏大的极乐寺。
东晋·永和五年(349),高僧道安及其弟子慧远自恒山向东游至广灵一带弘扬佛法。随后,我县境内在东晋永和(345——356)年间先后创建周图寺、金牛寺、石佛寺、莎泉老龙王堂;太元二十一年(396)火烧岭下建净土寺。
北魏·天兴年间(398—403)鳌峪建光明寺,塑有三尊高大佛像和十八罗汉;皇兴至正光年间(467—524)创建石湖寺、地藏寺(西石门)、种福寺。
唐·贞观至元和年间(627—820)建有周圆寺、净善寺、地藏寺(梁庄西堡)、崇善寺、兴胜寺;宝历元年(825)建夕照寺。
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建宏敬寺;与此同期在壶山新建有“大士庵”,现称水神堂。
宋·天圣到靖康年间(1023—1126)陆续建成三身寺、百疃大寺、石佛寺(唐山峪)、三教寺、毗卢寺。
金·贞元三年(1155)建成福智寺。
元·宪宗九年(1259)县城之内建圣寿寺;大德五年(1301)建圣泉寺;至元年间(1335—1340)建成宝峰寺(俗称圣佛寺)。同期境内还建有清凉寺、凌霄观、保其观、集仙观。
明·洪武十六年(1383)建天井寺;正德至万历年间(1506—1579)建安养寺、朝阳寺、榆林大寺、板达寺。
清代新建的有:贤佛寺、迎佛寺、至寿寺、宏教寺。清代后期我县境内存有寺庙35座、庵1座;大点的佛堂21座;小佛堂52座。僧人300多、吃斋信众万余人。
历代创建的寺庙建筑,现在仍存在的有:宝峰寺、圣泉寺、朝阳寺、安坚寺、福智寺、周圆寺、三身寺、圆光寺、石湖寺、永安寺、龙佛寺、慈航寺、禹王庙、千福山奶奶庙、北岳行祠、水神堂、老龙王堂、清圆洞、三悬洞、三元宫、城隍庙、琳峰庵(现已被改名)、文昌阁、娘娘庙、智慧寺、红莲寺、影壁寺,等处。
仍有遗址留存的是:西照寺、乱泉寺、清凉寺、双泉寺、周图寺、崇庆寺、石佛寺、光明寺、兴胜寺、七佛寺、正佛寺、永灵寺、文庙、九龙圣母祠、财神庙、玄帝宫、灵仙庙、关夫子庙、三大士庙,等。
有的则仅存于资料之中,如:板塔寺、白羊寺、金牛寺、地藏寺、崇善寺、净善寺、宏教寺、贤佛寺、迎佛寺、至寿寺、八蜡庙、启贤祠、、观音寺、天井寺、金船寺、圣寿寺、柳沟寺、三教寺、八角寺、玉皇阁、八蜡庙、启贤祠、魁星楼、二郎殿、夫子庙、鲁班庙、三王庙、马王庙、岳忠武庙、玄帝庙、阎王庙、保贞观、集仙观、凌霄观、老君堂、等;县城内曾建有的玉皇庙、关圣庙、禹王庙、三官庙、老君堂、观音寺、贞节祠、邑厉坛、马神庙,等多处祭祀场所,均难寻踪迹。
这些地方都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曾经香火不断。每年在固定的日子举行大型活动,如: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大香期”,七月三十地藏菩萨诞辰。道观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二月十五道教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圣诞日,统称“三元日”,都会做佛事、办道场、祝祷诵经。
几乎所有寺庙创建后,均经过多次重修。宝峰寺自有记载的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修后,至同治三年(1864)三百年间,不同殿宇有记载的重修共进行过17次,是我县重修次数最多的寺庙。
二、僧侣道士是民俗信仰沿袭的传承引领
自公元349年高僧道安及其弟子慧远到广灵
弘扬佛法后,佛教与原有的道教便在我县一并传承。
现有资料中就记载有历代众多僧侣、道士的法名,还有他们在广灵留下的踪迹;不少碑记专门刻录了多位高僧的生平及作为。
《宣德府蔚州广灵县直峪村圣佛林山宝峰寺住持嵩云老人灵塔铭记》(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立)载:嵩云,俗姓袁氏,河中府河津县人也。…庚戌(1250)本县官豪,伏见此寺,…具疏请师主于此中,以为养道。师乃开山凿翠,芟棘除荆,创建堂廊,重修殿宇,兼西河□九圣,直峪之讲堂。…师一生勤于佛事,得人者五,…法主隶名,受训者五十余人,了慧为上首。在家素戒,不计其数。大元国至元二十三年,岁次丙戌四月初七午时,嵩云老人示寂于方丈。春秋八十有六,僧腊六十有五。停供七日,如法饯行,获舍利二十一粒。
《临济宗庆然禅师塔记》(明正统九年1444立)载:庆然禅师二十年之余,弃双亲得映月山拜师乱发。永乐初游九江。后缘遇此山,既披蓁结庵,才庇跌座。自是尝以山蔬树木佐食。一食讫,默座,转《法华》、《华严》、《涅槃》。昼夜若一,始终如是。求教之徒知教之在此,其众不可胜数。大师正统癸亥年十二月十六日终,春秋六十七,僧腊四十夏。
《广灵县宝峰十方院开山大师云宗和上塔铭》(清雍正五年1727立)载:云宗公来自郭家西城,顺治辛卯年春中,日已廿二戌始生,二十之齿□□名,题名“云宗”。南游普陀参无生,铁鞋行穿水云踪。云棲止至宝峰。云公□□□□,棘草莽中,诛锄斩芟。十方院定基于康熙丙申三月,落成雍正癸卯八月。乙巳夏秋又筑毗卢阁于山麓。丁未三月廿八日圆寂。
《直峪村宝峰十方院第二代和尚智远塔铭》(清乾隆十年1745立)载:智远出自怀来苑姓,康熙庚戌建子朔越二日诞,三十有八实心名,释号智远。传戒募修二十载,雍正建五赴宝峰,续代设坛戒僧众。释教徒重演,戒子满堂中。乙丑季夏朔月九亥倏终。
上世纪,在我县弘扬佛法、留下善行的知名僧人有:贵德、察智、本莲、旃妙、圆融,等。
贵德和尚(1867—1943)广灵县王洼村人。自幼信佛出家,游方各寺。经想道师傅收留于朝阳寺后,一直居此寺诵经弘法。贵和尚圆寂后第二年,僧众在朝阳寺内,为其塑像,至今仍存于寺内。
察智师傅(1900—1979)阳原县人。广灵县第四届、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30年于涿鹿县观音寺受戒后,一直在下林关观音殿修行。
本莲师傅(1908—1960)浑源县人。广灵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佛学理事会理事。二十八岁于灵丘县灵岩寺出家、北京广济寺受戒。先后在清凉寺、榆林大寺弘扬佛法。1960年在榆林村参加农田基建时被土崖砸伤,不幸逝世。中共广灵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送花圈悼念。
旃妙法师(1919—2008)阳原县人。十四岁于广灵莎泉老龙王堂拜偈言和尚为师;1934年在灵丘觉山普照寺受戒。排位临济宗26世的“仁”字辈,法名仁施、法号旃妙。1935年去北京广济寺参学,精通佛理,深谙佛事。1955年任梁庄乡黄龙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1958年参观山西省大跃进展览,巧遇能海法师。法师说:“和尚当社长,全山西就你一人,要好好干。”之后,旃妙更加努力办好村中的事,先后八、九次受到政府奖励。广灵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广灵县第一届常务委员;1981年,当选为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圆融大师(1924—1996)广灵县人。住持榆林大寺期间不顾年老体弱,奔波于广灵、灵丘、浑源、蔚县、大同等地,求施建寺,弘法不遗余力。圆寂后寺内立碑铭记。
碑刻中还记有不少道士的作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立的《□云岩碑记》中有:道人羽化先祖张一山,黑云洞坐静道人宋昌宦,道人王阳玄、王阳理。清嘉庆元年(1796)《新建壶业文昌阁碑记》载:水神堂住持李一樵。光绪九年(1883)刻立的碑记中有道院道士栗景祥、三悬洞住持道士朱元享。这些高僧与道士在不同时期,均发挥着引领民间信仰、传播教规教义、承接寺庙香火的重要作用。
三、三教合祭是民俗信仰认同的供奉形式
民俗信仰中认为:儒道佛原本是一家,犹如红莲白藕青荷叶。在我县寺庙中,儒、道、佛同奉一处的现象也很普遍,有儒、释、道共处的“三教寺”。《重修古佛宝殿碑记》(明万历十四年1586立,现存朝阳古寺)记述:佛坐西域之境,夜梦感于汉帝。太上老君化古今历劫,随方设道教。孔子生于鲁国,文章传于诸邦。三圣之事,盖无终穷。《黄崖嶦三教》(清顺治二年1645立)载:“古语云:佛,日也;道,月也;儒,星也。缺一不可。名曰三教者,乃鼎峙乾坤,□□□二仪,化育万物,其有裨于古今天上人间者,豈浅鲜者哉?兹庙祀之,参金光灿烂,…一大奇观也乎。”三教敬谒为一处,体现了中国人表达信仰的智慧。将三者组合到天体之中,供奉于寺庙之内,混同合流,相互辉映,为三教相互兼容渗透,提供心理支撑,易于信众接受;创新祭拜形式,体现不同信仰体系间的融通,可以避免教派冲突。
中国民间的神仙信仰与佛、道宗教信仰的交融合祭,在我县寺庙表现为不同形式。有的以佛教神为主,兼供道教诸神。《圣佛林宝峰禅院缘起碑记》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立: “改大殿三间;塑圣容三尊;罗汉堂,弥勒之彚,佐佑伽蓝;二郎,雷公。”有的以道教神为主,兼供佛教神。《重修石壶寺诸神碑记》清道光四年(1824)立:“南山旧有石壶寺,庙宇原非一所:观音堂、阎君殿、真武庙、五道祠。”
有的则佛、道同等供奉,平分秋色。眷头村的一间十几平米小祠里,关帝面南,观音向北,以正中房樑为界,各占半边。《眷头村新建关帝菩萨庙碑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载:“立神祠一所,像分南北,一则赤面赤心,来离火之光华;一则慈航普渡,资坎水之利益。水火既济,求敕以安物阜民康亿万斯年。”这样的一屋两制,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既节省空间,又体现信仰。意在“水火既济”,和谐相生,保安佑民。数百年来,人们以这种自认为完美的敬神礼佛方式,诉求物阜民安万年之康。
有的设立庙会,定期盛祭。《重修千福山庙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载:“每岁季春春望后二日,昧爽,乞嗣者齐明盛服,各具香醪、楮币、远近蚁集,迨哺而罢。”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便会有众多的人登上千福山,进入奶奶庙,尽管各自信仰有差异,但都会用自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育之神的祭祀和崇拜,人们把延续自己宗族血脉历来都看得无比重要。现存于原南城门外南碹之上的房舍,曾是玄帝宫、灵仙庙旧址,是我县道士演奏音乐、祝祷忏过的场所。
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方式进步和民众观念的变化,民间信仰的偶像也会不断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新排序。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神灵,祭祀时的认同和崇拜不断增加,其地位也会日益突出。其实,民众在礼神、拜佛时,多数情况下也分不清楚,甚至也无意去区分是佛教菩萨、还是道教神仙,更多关心的是其能否消灾除祸、带来吉祥、实现愿望,带有“现用现烧香、见庙就磕头”的特点。只有佛教、道教的教徒们,才会谨记本教教旨,礼敬本教神仙,言语行为遵从本教规范,信仰心理和信仰行为也会表现得更为理性。
四、功利实用是民俗信仰普及的社会基础
过去广灵大地上民众礼神拜佛,更多地表现为期望其为自己效劳的功利关系。虔诚祭祀之,供品贿赂之,希冀利用之。譬如:生财、生育、升职、升学,消灾、去祸、祛病;乃至彩票中奖、股票升值、失物回归,等等方面,都会祭拜神灵,以便消除心理迷惘,增添生活动力。直白地说,少有信仰,多有迷信。旧时,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在宅院内供奉门神、天地、灶君。门神大多会供奉于大门外门楼左侧山墙的内壁。有的在砌墙时专门留有“门神窑”,有的则在此处设一木板,摆上香炉,奉为神位。每月初一、十五上香敬奉,每年春节均贴对联,大多写有“门神常在位,四季保平安。”横批“出入通顺”。以此对门神提出恪敬职守、佑护宅院、永保平安的祈求。
“天地爷”则供奉于正房堂屋门外左侧的窗台上。传说,当年姜太公遍封众神后,环顾四周,自己已无位可坐,便顺势以此处窗台作为自己的神位,民间称其为诸神之上的“天地爷”。照例每月初一、十五敬香,逢年贴对联。旧时每年腊月,便有人叫卖纸印的“天地爷神像”,有16K纸大小,多为红黑两色套印。天地爷的对联为“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横批“天一地二”。民众在认可其至上神位时,也表达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直观认识,意识到天地阴阳,互联互补,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彰显世代传承的“阴阳二元论”宇宙观。每逢大年初一清晨上供时,都会在天地爷前跪拜“烧柏枝”。一束柏树枝燃烧时,会爆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同时会弥漫着沁人心肺的柏木清香,将人们祈祷神灵保佑的心愿带向空中。
灶君又俗称“灶火爷”,供奉在室内,会受到更高的礼遇。住房宽敞的户家,在堂屋左侧上首设神位,更有讲究的人家,备有近半米高的木质“灶爷龛”,用以贴纸质灶君神像。灶君的对联形成定制,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当时,人们认为灶君是上天派到各家的常驻神,察访、记录每个家庭的善恶贤否,并于每年的腊月廿三夜里回上天去汇报。上天之神会依据每位灶君的汇报,决定下年将怎样庇护这个家庭。所以各家都会在腊月廿三举行“祭灶”活动。供品为广灵特产——“麻糖果”,还有煮料豆、甘草节各一碟和清水一碗。意欲使灶君食用麻糖后,上天为本家隐恶扬善,不讲坏话,来年返回多带祥瑞。草、料及水均为灶君的坐骑所备,使得马匹更加有力,来去迅速。岂不知多数神灵来去无踪,何需马力。“过了(腊月)廿三,麻糖把嘴粘”的俗语,即由此来,规劝人们此后不再讲脏话。
在民间,被崇称为“爷”的神灵,还有“财神爷”。商家店铺均有供奉,家中供奉较少见。春节期间“迎喜神”是普遍的习俗。在新的一年喜神转到主位东南方那天的“日出卯时”,人们会结伴到村外东南方向的开阔地带,敬香、燃纸、跪拜、放鞭炮,表示对喜神的恭迎,并认为这样做会在一年中无论居家、出行、择业、谋生,均会一顺百顺、喜气盈门。
人们就是这样依据功利性、实用性,设计礼神拜佛的行为模式,对于自认为能够助人安居乐业的诸位神灵,依俗叩拜、依时祭祀,家家效仿,代代传续,相沿成俗,逐渐地便形成了敬奉神内蒙古矿场灵的民俗信仰。。
恩格斯说:“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文化元素。”历代积存的信息也表明,我县民俗信仰中,同样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要素,也裹携着荒诞与愚昧。通过收集、回望、梳理千百年来的民俗信仰,也许会使我们对本地社会发展轨迹和民众日常生活演变,增添更为清晰、更加真切的感受,从中发现种种精神关联,进而更理性地面对我们的历史,面对我们的民俗,面对我们的生活,面对我们自身,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享受,自觉抵制邪教,积极地、理智地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
本文
(广灵反邪教原创)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