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宇宙 > 宇宙观二元论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路安  

宇宙观二元论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摘要:宇宙观二元论难分难解的连环宇宙、人的深层次中,隐藏着诸多奥秘。贯穿在这些奥秘之中的,是一个根本的奥秘,那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它

难分难解的连环

宇宙、人的深层次中,隐藏着诸多奥秘。贯穿在这些奥秘之中的,是一个根本的奥秘,那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它像一条无限长的无形的线,把宇宙、人的一切都串连起来。它几乎就像”上帝“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类总是要不断地思索和询问: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是物质制约精神,还是精神制约物质?或者它们是相互制约的?

精神可以还原为物质吗?

人可以还原为细胞、原子甚至夸克吗?

人的意识可以还原为大脑中的电脉冲吗?

人的感情只不过是一点化学成分的作用吗?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物理定律所规定的吗?

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精神或意识可以离体存在吗?

……

这些既是科学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性的问题。

还原论的功过是非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它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几乎深入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这些巨大成绩基本上都是在还原论的基础上取得的。还原论是这样一种观点,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或还原为分子、原子、电子等粒子,万物皆由这些粒子构成。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人的精神也只不过是这些粒子的活动而已。但是,自然科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代价。还原论完全忽略了精神的重大作用。这种机械的还原论是一种否认精神作用的一元论。还有一种否认物质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只有精神才是实在的,物质只是幻象。这种一元论就是唯心论,它有很多变种。相对于一元论,还有一种心、物二元的观点(二元论),它认为心与物(即精神与物质)都是互相独立的实体,世界就是由这两种实体组成的。但是,人类认识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的发展,证明了精神并不是独立存在于空间中的实体,从而否定了二元论。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有的持还原论观点的科学家,把人的大脑等同于电化学机器,否认精神的价值。小百科曾看到过一篇文章,竟把伟大的母爱归结为化学分子的作用,并无不讥讽地说:诗人赞颂的母爱只不过是一小块化学分子的作用,如此而已。这样,人类的精神、道德、感情等就都被否定了,也就否定了人的存在价值。这显然是一个误区。但是,科学以其自身特有的怀疑精神,终将走出这个误区。

精神的层次高于物质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是精神的载体;而精神的层次高于物质。世界好像是千层饼,它有许多高低不同的层次。二元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两个不同层次,精神和物质不在一个层面上,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精神不能在构成肉体的细胞、分子、原子中找到,也不能在身体的任一器官中找到。精神是显现性的,是整体性的。解剖大脑,并不能发现精神的存在。只有把大脑当成整体的存在来观察,才能显现出意识、意志等精神现象。这一点,现在科学家还有不同看法。有的科学家包括一些人工智能的专家认为,大脑可以分割成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能独立地显现完整的精神现象。

持整体论的科学家们认为,精神不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之中,但它确实存在。比如一首诗、一首乐曲,它可被吟诵出来,被人用乐器演奏出来,也可以印在纸上。但它不等同于一张纸,不等同于声音或乐器。也不能找到其哲学思想在哪里,你也不能描述其形状或颜色。这些都是精神的东西,比物质的东西高一个层次。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还原论显然和心物二元论截然不同,但却在混淆不同层次上犯了类似的错误。

精神确实只能存在于整体之中。当你做整体观察时,精神的女神神采奕奕地站在你面前;而当你把整体分解为零星碎片,为分子、为原子时,精神女神就翩然远逝,你就看不到她的风采了。

但是,此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思考一下。一首诗、一首乐曲,是诗人、作曲家的创作,是与物质产品不同的精神产品。但是,精神所创造的东西,能不能等同于创作这些精神产品的精神(创造者)本身呢?精神是非物质的,但它却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一个人具有物质的身体和非物质的精神,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难道精神可以离体存在吗?这是不是也有点层面混淆的味道?

精神究竟是什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粗略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1精神特质是一个哲学名词,指物质的对立面或对立物,一般指人的意识、思维。2人的心理状态,如精神恍惚、神志不清、心神不定等。3精力、活力,如进取精神。4神采,如精神奕奕、神采飞扬。5本质、中心思想,如文章基本精神。总之,都是非物质的东西。笔者查了一些字典、词书,未发现有将诗词、乐曲、文章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一词的同义语来解释的。

有些唯心论的哲学家将“精神”一词专用于指称一种弥漫或涵盖宇宙的非物质的实体,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对于相对于肉体(主要指人的肉体)来说的精神,则称之为灵魂、心灵。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但在量子理论中,精神主要指人的意识。根据量子理论,精神就是指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观察、测验起干涉作用的人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看,显然是不能将人的精神的创造物(精神产品)如诗词、文章、乐曲等作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同义语来使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能决定薛定谔的猫的生死,能使宇宙分岔吗?那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当代物理学的回归

理论物理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是牛顿,他的宇宙观是机械的。他认为宇宙是一架巨大的钟表,一切都是精确地确定的。这个钟表完全排斥了精神的作用。牛顿的理论,是对专横的神学的一个重大打击。牛顿之功固不可没,但他却发现他的这个宇宙大钟,缺少了一个第一推动,也就是说,谁来给这个大钟表开动发条呢?无可奈何,只好又请外力出来救驾。不过在外力把宇宙大钟开足了发条之后,牛顿就不让外力再来插手宇宙的事了。以后的一切就全由牛顿发现的定律来支配了。

但是,当代的物理学——量子论,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却把牛顿的宇宙大钟捅了一个大窟窿,使还原论完全排斥精神作用的幻想破灭了,并把精神引入了物理学,赋予有意识的观察者在物理世界的中心地位。测不准原理允许物理态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结局,究竟哪一个可能性会成为现实的结局,其选择权在精神手中。一个实验人员在观察、测量一个量子系统时,它的量子态会突然改变。这说明精神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杰出的量子物理学家尤金·维格纳曾指出:若不参照意识这个因素,要想得到完全一致的量子力学定律,是不可能的。

精神与物质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但是高低层次之间,并非“井水不犯河水”,并非“各自为政,不相为谋”;相反地,物质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A作用于B,则B亦反作用于A;反之亦然。这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定律。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曾设计了一个双缝实验,这个著名的实验生动形象地显示了人的意识(观察者)在此实验中的关键性的、决定性的作用。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实验者设立A、B、C三个屏幕,按顺序成一直线排列:屏幕A上有一个小孔,屏幕B上有两条狭缝,它位于A之后,屏幕C又位于屏幕B之后。实验人员在屏幕A前对着小孔发射一个光子,观察这个光子的行踪,发现这个光子同时照亮了屏幕B上的两条小狭缝,同时通过双狭缝,到达屏幕C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干涉条纹)。请注意,观察到的结果是:一个光子同时穿过两条狭缝,形成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出现,说明两条缝都有光波通过,因重叠而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在这项实验中,光子显得幽灵化了。如用人来比拟,等于一个人同时从并列的两道门中穿过。这有点像古代巫术的分身:一个正在屋子里睡觉的巫师,同时又是一个正在丛林中追捕猎物的老虎。难道古老的巫术竟预言了当代物理学的量子态?

量子物理学大师玻尔给这个难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即一种解释)。他把光子通过屏幕A,看成是一个可能的世界(世界A),把光子通过屏幕B,看做另一个可能的世界(世界B)。不知道为什么,这A、B两个世界同时出现了,并且迭加起来。玻尔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既不是世界A,也不是世界B,而是两个世界的混合,这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结合。

在这个矿机托管实验中,实验者参与了实在性质的形成,构建了一个神秘的混合世界。

薛定谔设计的猫的实验,埃弗列特提出的多宇宙理论,也都说明了观察者在物理世界中的中心作用。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人们习惯上把世界分成主体与客体、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肉体与灵魂等这一类的观点,在量子物理学面前,已经支离破碎了。量子理论使外在的与观察者无关的世界已经不那么独立,不那么“外在”,而是与人对它的感知缠绕在一起了。玻尔说过:“原子的模糊世界只在受观察时才变成具体实在;没有观察它时,原子就是幽灵,当你看它时,它才成为物质。”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我面前的这张桌子或别的什么东西,在我观察它的时候,它就存在;在我不观察它时(比如我走到另一间屋子去),它就不存在呢?爱因斯坦也曾问过类似的问题:“当我不在的时候,月亮是否仍然存在?”

桌子或者月亮,当然都还存在着。在日常生活层次上,观察不会明显地干预被观察的物体。但在量子现象中就不同了,任何观察都是对观察对象的一种干涉。

量子理论,看起来是高深奥秘的理论。但是它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呢?量子理论是一种革命性理论,它提供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意识(精神)在物质世界中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在哲学思想的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量子理论在实用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比如它使我们有了激光技术,这在医药、工业、国防等方面都有重大的价值。它弄清了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使人类能够和平利用核能等等。这些都得归功于它。

精神是否存在于时空之中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物质存在于时空之中。精神不是物质,不是肉体。那精神栖身于何处呢?它也存在于时空之中吗?但是根据还原论,在时空中是找不到精神的。精神是在时空之外吗?时空之外,就是无时空、无物质的奇点。奇点的本质就是“无”。无者,什么也没有也。精神啊精神,你究竟在何处存身?

量子物理学家戴维斯认为,奇点是时空的边界,物质可以自由地进入或离开奇点。如果物质可以这样出入奇点,那么,精神怎么样呢?戴维斯没有说。但是,我们有理由这样说:精神也应该有自由出入奇点的“权利”。精神可以自由地在时空边界的两边出入,它可以“脚踏两只船”,又在时空中,又不在时空中。看来这是可以设想的,并不违背量子理论的基本精神。

对于精神与物质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看不出有写上句号的前景。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弄清楚了不少问题。我们已经否定了心物分离对立的二元论观点;我们已经超越了牛顿的机械的世界观;批驳了否定精神存在的还原论;树立了精神在物理世界和物理学中的中心地位。我们发现,精神和物质是如此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连环”。这些认识论上的巨大成就,无疑会为今后进一步的探索,开辟更加广阔、深入的前景。

今后,人类必将以理论物理学为龙头,带动各个学科,向着人类征途的远方目标,合力前进。因此在人类前进的长征中,科学是处于前沿的一方;另一方是宗教和神学,这是另一个思想体系;而居于这两大思想体系中间的,是哲学。哲学沟通着这两个体系,科学与宗教可以在哲学中找到它们的交汇点。经过全方位的努力探索,有朝一日可能会解开这个难解的精神与物质的“连环”。

近代和现代科学曾给了宗教和神学以巨大的冲击。它们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科学是实证的,着重实验、观察,而宗教则着重启示和顿悟。二者是如此的不相同,能够实现某种合力或协作吗?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

宇宙中有没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或独立于精神的物质?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科学和宗教存在着巨大的根本差异,但是它们都是以追求宇宙、人的终极意义为目标,两者之间亦有相通之处。要不然,为什么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会这样说呢?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