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粮食安全底线思维,可持续农业关乎全民健康 | 于法稳绿色发展与碳中和国际讲堂发言
摘要: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由中国绿发会国际环境基金组织的"绿色发展与碳中和国际讲堂"活动。本次活动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袁隆平的贡献"为主题,为我们共同缅怀袁隆平先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一起探索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机会。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由中国绿发会国际环境基金组织的“绿色发展与碳中和国际讲堂”活动。本次活动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袁隆平的贡献”为主题,为我们共同缅怀袁隆平先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一起探索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机会。
袁隆平先生是西南农业大学最杰出的校友之一,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先生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消除全球贫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积极探索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也是纪念袁老最好的方式之一。
结合今天的主题,围绕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四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讨论。
第一,农业定位的重新思考。长期以来,农业一直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农业生产领域突出表现为: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其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优质安全农产品为国人身体健康提供基本保障。特别是在国家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之下,狭义的健康概念,就是保障国人的身体健康。由此,作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安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14亿中国人身体健康的保障。为此,应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重新对农业进行定位。
第二,紧紧把握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两大核心。我们知道,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态要素是耕地和水资源。当前,中国的耕地和水资都是稀缺的。耕地、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决定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高低,但二者的质量则影响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质量。换句话而言,农产品品质如何取决于耕地土壤的质量和灌溉用水的水质。
因此,保护耕地土壤和农业生产用水,不但要保护数量,更应该保护它们的质量,这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失去了核心,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三,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有精准判断。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过度依靠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农业生产能力在总量上实现了增长,但由此带来的面源污染,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应该对此做一个精准的判断。
2015年,农业部制订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也顺利实现减量的预期目标。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0.20%,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但是和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农药的使用也实现了减量,上述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为40.6%,比2015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近年来,农药包装物逐渐成为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基层调研发现,农药包装物大量散落在水体或者田间地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直没有建立全链条的回收机制。尽管一些地方在回收环节探索了较好的机制,实现了集中回集,但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却没有了“出口”,难以实现农药包装物的资源化利用,从而导致了二次污染。
再来看一下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回收机制,白色污染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无外乎两个路径:一是回收再利用,第二是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对于第一种路径而言,由于地膜本身特性,再加上缺乏有效机制等原因,实现回收利用的成本非常高,困难非常大。第二种路径不仅存在着经济方面的困境,也存在技术方面的困境。从技术层面来讲,可降解农膜存在着降解周期和不同地方农作物生长周期不一致问题;从经济层面来讲,价格偏高农民使用意愿不强。
再来分析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源于化肥、畜禽养殖的面源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为地隔断了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生态链条,从而导致了化肥使用量增加,畜禽养殖废弃物成为污染源。当前,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较为单一,推广困难重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推广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的力度不大。
第四,因地制宜选择解决途径。在精准判断问题之后,就应该选择相应的解决途径。要想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前提是要立足于耕地和水资源保护两大核心。在此基础上,采取如下相应的路径:
一是要有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来讲,不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方式会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下降。宏观来说,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必须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导向。保护与改善耕地土壤质量,提升耕地土壤环境系统健康水平,这不仅是确保农产品品质的关键,更是关系到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大问题。为此,建议将耕地土壤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围绕耕地土壤质量保护与改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三是发挥主体作用,协同绿色转型。在耕地土壤保护与改善的目标导向下,系统分析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明确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特别是要科学甄别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即“转什么、如何转、谁来转”等,并围绕着关键问题采取精准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农业生产主体等不同群体的作用,明确各自发挥作用的边界,协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四是创新发展模式,助推绿色转型。实施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有效结合,构建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将畜禽养殖废弃物作为有机肥的原料来源实现消减。不同区域在构建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时,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发展规模、发展模式要适宜区域特点。与此同时,可以探索基于中医药优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新模式、新路径,在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同时,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安全性,促进农业实现“提质、增产、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五是建立市场机制,引导绿色转型。立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农药包装物、废弃农膜回收机制,重点探索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出口,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问题的关键。为此,可以采取区域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试点示范,明确政府、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等不同利益主体的责任,发挥他们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六是注重技术支撑,提升转型质量。农药减量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推广生物农药的同时,采取绿色防控技术,二者正面效应叠加,再加上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等模式的推广,可以实现增效及减量的双重效果。与此同时,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精准获得农业生产环境状况的系统数据,基于大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污染进行多元素融合处理,提出科学的治理方案,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来源:澎湃号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