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数字化赋能”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王永贵汪淋淋  

“数字化赋能”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摘要: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需要充分认识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时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并充分利用数字化相关技术来应对相应的机遇和挑战,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同时,也指出了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的现实。高质量发展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需要充分认识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时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并充分利用数字化相关技术来应对相应的机遇和挑战,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意义。概括而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这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二。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比第二产业高了16.7%,标志着经济结构已由制造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总体经济实现了产业升级: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生活消费服务业的附加值和生产率均比较低,技术密集型生产制造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支撑度依然不高,制约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煤炭、钢铁等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尚未完全摆脱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方式,其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依然较大;新兴制造产业起步晚,前期技术基础薄弱,后期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均不足。

  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环境约束。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表明中国经济将开启长期的低碳转型模式,助力实现《巴黎协定》的全球1.5温控目标。考虑到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将面临十分艰巨的挑战,迫切需要把发展方式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供给与需求仍然存在不平衡问题。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供给侧,供给的结构尚不能很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制造业总体生产能力很高,在500多种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消费品的生产能力相当可观;但另一方面,供给水平还有待提高,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商品的偏好不断增强,需求结构正在迈向中高端水平,传统的供给结构已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结构,导致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

  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充分。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改变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引擎和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然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和成效却并不理想,产业发展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仍未形成。在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融合中,许多产业的创新能力依然无法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发展与积累,我国虽拥有了世界最全的产业类别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达到世界领先的产业还是太少,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上还处在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相对较低。

“数字化赋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赋能,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来驱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创新与增长的过程。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当前,以技术和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赋能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化赋能”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化赋能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数字化技术通过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赋能,有助于实现创新设计与生产制造的柔性化、精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有助于实现制造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优化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并进一步提升企业创造的附加值,有助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跃进。另一方面,数字化赋能能够提升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协同共享制造、信息增值或智能服务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最终推动制造业在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中实现转型升级。例如,北京依托自身丰富的创新资源,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打造高精尖服务业和高精尖制造业“双轮”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成为我国数字化发展中的创新引领者。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总量超1.44万亿元,占GDP比重已超过40%。

  “数字化赋能”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赋能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形成以高效低碳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新路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运营技术的融合,可以实时在线精准监测碳排放路径、控制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增效、清洁生产,最终达到从产品全生命周期优化碳排放路径的目的,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例如,在能源工业领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充分发掘了能源大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潜在价值,有助于打造新型能源系统发展模式。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评估结果,使用数字技术可以减少至少15%的碳排放。此外,数字化的设备或解决方案可以替换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有助于实现智能化生产、远程办公等,能够对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产生积极影响,最终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数字化办公以低碳安全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弹性复工复产,助力我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数字化赋能”助力实现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数字化赋能改变了企业的生产与顾客的消费方式,有利于整合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在政府层面,借助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可以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使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有效地结合。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政府基于大数据共享平台,分区域、分批次发放电子消费券,拉动地区消费,促进了供需平衡。在企业层面,数字化赋能有利于企业产品和工艺设计方案的创新,有助于实现智慧制造、绿色生产和定制化生产,为需求端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促进要素的供需平衡。在需求层面,数字化赋能为企业更加精准地洞察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便利,网络购物和直播带货等更多数字化消费场景的出现,也在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了要素的供需平衡。

  “数字化赋能”助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旧动能主要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等来驱动经济增长,新动能则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概括而言,实现旧动能向新动能充分转换有两条路径:发展新产业和改造旧产业。数字化赋能既可以助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众多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对产业价值链和组织竞争模式的重构、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推动和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逐步构建了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增长的新模式,从而实现了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换。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瞄准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攻克高端集成电路元器件、基础软硬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积极发展数字化产业,还通过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等方式,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数字化赋能”助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数字化赋能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运营效率、提升产业价值,并使传统产业有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尤其是对“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最终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在“新基建”和数字化治理方面的应用,有助于对新兴产业进行数字化赋能,助力打造创新驱动型的高精尖产业集群,稳步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进而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来源: 光明日报  王永贵 汪淋淋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