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夜航船〡成长不应以枯萎为代价,家庭教育也应去“中心化”
sohu  

夜航船〡成长不应以枯萎为代价,家庭教育也应去“中心化”

摘要:(来源:天水妇联) 原标题:夜航船〡成长不应以枯萎为代价,家庭教育也应去“中心化” 前段时间看一篇题为《当代父母,如何才能“不以孩子为中心”》的文章,年轻作者坦言道:“我无法接受除了工作就是孩子的生活。很多城市出生的独生女,当妈之后都需要经历持续的挣扎。这让我想到,如果要打造一个不以孩子为中心的生

(来源:天水妇联)

原标题:夜航船〡成长不应以枯萎为代价,家庭教育也应去“中心化”

前段时间看一篇题为《当代父母,如何才能“不以孩子为中心”》的文章,年轻作者坦言道:“我无法接受除了工作就是孩子的生活。很多城市出生的独生女,当妈之后都需要经历持续的挣扎。这让我想到,如果要打造一个不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哪怕只是种下一个理念,对年轻母亲而言都是很好的缓冲。”

我们这一代女性是秉持“女人不能一生围着锅台转”的理念长大的,而现代年轻女性反思“一生围着孩子转”的现实,如出一辙,都是在探讨“女性该如何过好这一生”的命题。

大人“自转”好,孩子“公转”强

如今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今很多教育乃至社会问题都出在“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方式上。在孤注一掷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可能培养出了成绩优秀的孩子,却也可能造就了孩子的自私自利甚至是“巨婴”,即“成年”却没有“成人”。

如今很多孩子到了顶天立地的年纪,却过上了“躺平”“啃老”的生活。据有关统计显示,如今在城市里有30 ﹪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 ﹪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杀手”。

也许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方式导致了家庭危机,但其中不无关联。

其实,无论什么时代,也无论男女,人这一生都需要多种角色的转换,而万变不离其宗,轴心始终应该是自己,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才是人生基本点。一句话,“自转”才是王道。

如今大人们叫喊养孩子难、带孩子累、教育孩子麻烦,很多时候是理性上分不清主次,感情上又把握不好分寸,误把“养育孩子”当成人生“主业”造成的。

老子《道德经》里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事物运行的规律是促使事物向与其相反对立的方面发展与转化,而这个规律是通过柔弱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来发挥其作用的。

通俗地说,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恰恰该在自己身上用力,身教重于言传。这就像一棵树,做父母的扎根越深,作为孩子的枝叶自然也就越繁茂,开花结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可惜现代父母,在养育孩子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这就导致在孩子身上用力过度而不知、自我成长停滞而不觉,这就导致一系列家庭问题的产生。

美国知名的教育工作者朱莉·利思科特- 海姆斯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过度养育”对现代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作者说她也在担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期间开始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发生180 度的大转弯。

“我不再期望埃弗里和她哥哥成为任何特定的人,比如医生、律师、教师、企业家等。我不再把他们看作是我可以精心修剪的小盆栽,而把他们当作种属不明的野花,相信只要我给予合适的营养与环境,他们就会展现出独特而瑰丽的美。”

回想我养育孩子的过程,一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非“以孩子为中心”的。我的轴心就是工作,用我的话说,“工作之余,我可以围着你转”,其他免谈。

所以有孩子以后,我并没有觉得兵荒马乱,反而觉得专注工作之余,其他都是休闲,就连“带娃”都是换个频道,换种玩法,何累之有?

而从小儿子就知道,妈妈工作时,他要自己玩;妈妈下班了,我们可以一起玩。周末就是我们的欢乐时光,骑车带他出去,也常常是他先陪我逛秀水街购物,然后我们一起去日坛公园,最后在友谊商店旁边的旋转寿司店饕餮一番……

那时候儿子正迷恋《恋蜡笔小新》,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当周围的家长摩拳擦掌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比起跑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内驱力以及持续力,而这些恰恰需要家庭的“文火慢熏”。

有言道:“执于一而万事毕。”其实,大人把握好自转,孩子围着家庭公转,大家各自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转,这就是“执本从末,纲举目张”。

稳定美好的家庭环境让家人各自茁壮成长。

“去中心化”,是让孩子懂得“边界感”

儿子3 岁多我们搬到新家,一家三口得以一人一间“工作室”。我请儿子写门牌,我的门牌上写着:8 —12 点,请勿打扰。看到现在的孩子,都挺大了还被父母、爷爷奶奶“拴在裤带上”,我就想:我们这么大的时候,风一样的少年,早跟小朋友三五成群“风风火火闯九州”了。

周国平说:“边界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可以说,边界感是我们当父母的首先要给与孩子的认知礼物。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恰恰是边界感的丧失,是你在告诉孩子——“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这样势必催生孩子心智上的残缺。

记得多年前,我常去闺蜜家跟她3 岁的儿子丁丁玩,每次临走时丁丁都会哭。有一次我趁他不注意时溜走了,到家后就接到闺蜜的电话。她说:“你跟丁丁解释下吧,刚才你没跟他说再见就走了,他哭了好久……”她把电话给了丁丁,我不得已只好跟丁丁赔不是。放下电话我就在想——我们说要尊重孩子,但是如此尊重合适吗?

也还记得那年我们一行十来个人去鼓浪屿玩,当时大家都带着孩子。8 月的厦门天气异常炎热,带队决定乘坐观光车绕岛一周后各自分头活动。此时其中一个女孩想去钢琴博物馆,她妈妈就跟她商量:“能不能坐完观光车再陪你去钢琴博物馆?”女孩扭头就走了,她母亲抱歉地跟大家说,不好意思,然后追了过去。女孩子当时都上高中了,学习成绩优异。可是我就想:这是多么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啊。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剥夺了父母对孩子说“不”的权利,也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这样孩子长大后步入社会,势必会碰得头破血流。

从小我就跟孩子灌输三项基本原则:互不打扰,互不拖累,相互成全。前两者是基础,后者是结果。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也不是家庭的中心。我们应该各自保持自转,然后大家围着家公转。而边界感是为我们的自转保驾护航,会让每个家庭成员如虎添翼,完善自我,然后再回馈家庭。

幸福家庭宗旨:不以牺牲任何家庭成员为代价

最近在饭桌上,我常常对着即将工作的儿子问:“也不知道现在的邓思雨、卞雨凡、琪琪、果果都怎样了?”这些孩子都是儿子幼儿园时的小朋友,个个招人喜爱,至今我仍记得他们的可爱模样。当时附近的汇佳幼儿园生源很好,可惜到了上小学时,很多孩子都去了城里的好学校。我们选择就地入学,当时的考虑非常简单——大人不麻烦,孩子早晨能多睡一会儿。

美国经济学家Emily Oster 2021 年出版的新书《The family firm 》中提到,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宗旨,在做决定时对不同选择赋予不同优先级。但是,有一条原则需要把握——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不应该以其他成员的枯萎为代价,哪怕他是你的孩子。

目前育儿焦虑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养育观念不无关系。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下,起跑线被越划越低。

“有人在孩子三岁多时就为ta 报了思维课、英语课等各种兴趣班,也有家庭哪怕借钱也要让孩子上双语学校,每年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占家庭收入一半。这样以孩子为中心的经济和情感高投入的密集型育儿模式正在成为很多家庭主流的生活方式。”

美国数据的最新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过度育儿(对子女过高期待、高课外活动投入和家长对学校活动高度参与)与子女更低的学业成就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关联。

有人说:起跑线一定存在着,只是这条线是无形的,这条线就是“家庭教育理念”。

而正确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处在第一位。所以有人说:“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爱。”

孩子是一粒种子,夫妻恩爱就是给孩子成长提供一片良好的土壤环境。

显然,“不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教育理念值得探讨和借鉴,这不但可以纾解家长们的育儿焦虑,也有助于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正如俞敏洪说:“父母过度养育孩子,在中国是个普遍问题。我们把孩子当作宠物和温室里的植物养大,还常常自我欣赏这一过程。直到孩子独自面对世界手足无措,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过程出现了问题。”

胡杨,就职于中国妇女报。生于新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关注女性成长、婚姻情感。

已出版《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告别女子伤学院——亲爱的,就是要幸福》《遇见好命的自己》《感情经济学》《成品女人DNA》《姿态穿在身》等。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