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距离市场爆发还缺什么?|聚焦
《科创板日报》1月20日讯(记者徐红)人工智能正以势不可挡之势落地各行各业。而在制药领域,AI的应用甚至会更快一步,从最初的狂热到泡沫破灭,在经历前期一波飞速发展之后目前已经进入到2.0时代。
回顾过去两年,全球AI制药行业称得上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有多个AI药物接连翻车,企业纷纷收缩裁员加速整合。另一方面,对外合作和授权又在持续升温,以礼来、诺华、强生为代表的跨国大药企进一步加大布局AI技术平台。
在新的发展周期,不管是投资人还是产业界,面对依然不够明朗的市场不仅多了一分冷静克制,对于如何才能走通商业模式,大家也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当前的AI+产业稀缺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可以落地、可以盈利的真实应用场景。”近期,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任峰博士在公开场合这样指出。
▌AI开发药物仍有天花板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人人AI的大时代”,AI将重塑各行业的增长动力。据有关预测,到2030年,AI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将达到20万亿美元。
制药领域更是离不开AI的赋能。新药研发往往九死一生,且研发周期长、耗资巨大,因此素有“十年十亿美金”之说。但如果能有AI的加持,新药研发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以英矽智能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AI药物ISM001-055为例,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从AI辅助的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优化,到正式被提名为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整个过程合计耗时18个月,投入资金数百万美元。这较之用传统方式需花上四年多时间、数千万美元,时间和资金成本都有了大幅减少。
全球AI制药第一波浪潮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发生。2012-2014年期间,包括Exscientia、Recursion、Atmowise等在内,一大批AI制药领域的龙头公司在欧美成立;国内AI制药创业浪潮也从2018年开始,并在2021年达到空前繁荣。
不过,AI制药前行的道路并非一路平坦。随着第一批由AI开发的药物大多以失败告终,AI制药讲故事的时代也随之被画上句号。
2023年10月份,英国老牌AI制药企业Exscientia公司宣布因疗效达不到预期,终止癌症候选药物EXS-21546的I/II期研究。
这不是Exscientia公司第一次终止药物临床研究。早在2022年,这家公司就因为临床I期的研究并未达到预期标准,停止了另一款药物DSP-1181的开发。DSP-1181也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AI设计药物。
另一家老牌AI制药企业BenevolentAI拥有相似的经历。2023年4月,公司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BEN-2293II期试验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减少瘙痒和炎症的次要疗效终点未达。随后,BenevolentAI终止了该药物的开发。
艾昆纬中国(IQVIA China)人工智能和创新业务负责人张畅认为,从靶点的发现一直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确定,目前的生成式AI主要还是聚焦于药物的早期研发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带来很好的加速效果,这是毋容置疑的”。
“不过,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增加药物开发的成功率,这依然有待观察。”张畅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用人工智能开发一款药物,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成药率,可能需要有质量更高的数据,同时也取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
腾迈医药战略高级总监黄静琳则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指出,临床试验的成功由多个因素主导,比如对生物学、对疾病机理的理解等,“AI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临床试验的成功与否来评判AI的效果”。
她同时认为,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目前人工智能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PPT或者Word这样的工具,配合和协助人类科学家,主要通过拓展可探索化学空间的边界、加速/高通量对药物结构进行评估,从而达到增效降本的目的。
“总体来说,将不同的AI工具切入制药的各个环节,可以帮助猎药师更加高效地探索一个更广阔的化学空间,从而节约成本。”黄静琳说。
▌业界探索更多应用场景
创新药寒冬叠加前期泡沫破裂,如今全球AI制药行业还处于调整期。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要活下来,只有活下来才能谈未来。
在2024年,海外AI制药明星公司率先开始了一轮自救。4月,BenevolentAI因管线失败宣布将裁员30%,并关闭其美国办事处,而在此前的2021年5月,这家公司已经经历过一波180人的裁员。随后不久,美股两家上市公司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和Exscientia也宣布以6.88亿美元的价格进行战略合并,成为业界又一则重大新闻。
尽管外界有不少悲观的声音,但黄静琳对此依然持不同看法。在她看来,“2024年虽有风雨,但其实也是AI制药重回公众视野的转折之年,不仅有蛋白质预测获诺贝尔奖的利好催化,还有越来越多的biotech和MNC积极拥抱不同类型的AI工具,将促使更多新的模式和工具在未来涌现。”
“AI制药讲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整个行业开始回归理性优胜劣汰。市场对AI制药公司的期待更加务实,不管是管线进展还是授权收入,就是要真正看到技术能够落地。”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与那些海外同行一样,任峰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公司在市场低谷时穿越周期,笑到最后。
今年1月初,英矽智能宣布启动新一轮融资,预计本轮融资总规模超过1亿美金。公司计划将此轮募得资金用于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优化、自动化实验室升级改造与搭建、ISM001-055进一步临床验证、以及其他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药物管线的高效推进与持续探索。
作为投资方之一,浦东建设董事长杨明这样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投资英矽智能的逻辑。首先,AI制药是上海市重点布局的产业之一。2024年12月发布的《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已经提出,要建设AI药物研发平台,推进AI技术在难成药靶点、罕见病、复杂疾病抗药性、创新药检验检测等复杂领域的应用。
与此同时,虽然目前整个AI制药行业还处于寒冬,但英矽智能的发展相对良性,公司有比较好的管线储备,同时通过管线的出售变现,不需要完全依靠外部融资生存,具备一定的造血能力。
从公开信息看,与全球已上市的AI制药公司相比,2023年英矽智能在收入端仅次于薛定谔排名第二,达到了5120万美元。2024年公司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上半年的收入甚至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据任峰预期,英矽智能有望在未来的2年之内达到盈亏平衡。
AI制药企业按照业务模式划分主要分为三类,包括AI+biotech(使用AI自主研发创新药)、AI+CRO(使用AI为客户交付先导化合物、临床前候选化合物)、AI+SaaS(仅提供AI工具)。
而英矽智能正属于第一类。在任峰看来,AI制药最有可能走通的商业模式,还是自己做管线,做到一定的阶段,然后对外转让出去,这样就可以得到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现在英矽智能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不过,AI制药如果想要打开更多的想象空间,仅做这些努力显然还不够。对于业界而言,必定还要探索更多的可盈利的落地场景。因此,英矽智能的下一个大动作就是将科技总部落户浦东。据公司方面表示,其目的就是联动上下游企业,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行业内的赋能节点和应用案例。
与英矽智能略有不同,腾迈医药在业务模式上更多是依托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为行业客户提供CRO服务。在黄静琳看来,现在AI制药正处于第二个发展周期,此时业界对于如果和AI打配合,AI能够赋能什么场景都已经有比较好的认知。
因此,如何去提高AI这一工具的普及性,或许会是未来更值得关注的方向,“比如有一些传统的猎药师并不擅长编程和建模,如何通过更好的用户交互界面设计,让传统猎药师和新一代猎药师一样,可以很好地驾驭工具”。
应用场景多元化方面,她认为,除了筛选靶点和寻找先导化合物等工作,在药物临床阶段,AI同样大有可为,“比如利用AI GPT工具书写protocol进行临床申报,以及通过筛选基因型找到更加适合入组临床试验的病人,进一步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等。”她说。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者:科创板日报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