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发币平台卷起来了,但你挣到钱了吗
块链侠  

发币平台卷起来了,但你挣到钱了吗

摘要:过去一年,Solana 链上的 Meme 币发行平台 Launchpad 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并迅速形成竞争激烈的格局。Pump.fun 作为最早崛起的平台,被视为 Solana"链上赌场"繁荣的催化剂。该平台允许任何用户无门槛发行代币,采用绑定曲线定价,开创了无预售、无团队份额的公平发行模式。凭

过去一年,Solana 链上的 Meme 币发行平台 Launchpad 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并迅速形成竞争激烈的格局。Pump.fun 作为最早崛起的平台,被视为 Solana"链上赌场"繁荣的催化剂。该平台允许任何用户无门槛发行代币,采用绑定曲线定价,开创了无预售、无团队份额的公平发行模式。

凭借 Solana 低成本、高速交易的优势,Pump.fun 在 2024 年引爆了迷因币狂潮。短短 13 个月内,平台用户发行了超过 800 万个代币,高峰期时在 2024 年 10 月 24 日,单日产出超过 36000 个代币,平均每分钟诞生 25 个新代币。这种规模前所未有的代币创建使 Pump.fun 一度独占市场,也让 Solana 被称为链上最大"赌场"。然而,Pump.fun 的成功也带来了隐忧。一方面,大量质量低下的项目涌现,毕业率不足 1%,绝大多数代币昙花一现。另一方面,平台盈利丰厚但用户普遍亏损,统计显示近 90% 的用户在迷因币交易中亏损本金或获利不足 100 美元,而平台仅 6 个月就进账约 9800 万美元。

截至 2024 年底,Pump.fun 官方收入累计超过 2.23 亿美元(约 115 万枚 SOL),并持续将所得 SOL 变现。仅一年半时间,平台费用账户就售出约 340.3 万枚 SOL(约 6.29 亿美元),成为继 Solana 早期投资方 FTX/Alameda 之后的第二大抛压来源。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出,引发了社区对平台可持续性和生态影响的担忧。面对 Pump.fun 一家独大的局面,市场参与者迅速行动,整个 Meme Launchpad 赛道进入白热化竞争。Solana 生态内,老牌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Raydium 推出 LaunchLab 与 Pump.fun 抗衡;当红迷因币 BONK 开通 LetsBonk.fun 发射台;链上聚合器 Jupiter 也尝试推出类似服务。

每日代币部署情况,数据来自 @adam_tehc 的 DUNE

Pump.fun 的挑战

Pump.fun 作为迷因币一键发射平台的先行者,确立了基本运作模式。用户只需填写代币名称和符号等基本信息,无需编程技能即可自动部署代币合约并建立交易池,大幅降低了发币门槛。平台采用多种绑定曲线定价模型平衡初始价格和市场需求,发行的代币可在平台 AMM 池中立即交易,无需提前注入流动性。

该平台创新引入了 LP 份额销毁机制,当新币达到特定市值门槛时,会自动将部分流动性注入 Raydium 交易池并销毁相应 LP 代币,确保项目方无法撤池跑路,提升了流动性安全性。

凭借"无代码发币、即时交易"的体验,Pump.fun 在 2024 年迅速走红,催生了大量创意迷因代币,其中不乏百倍甚至千倍币,吸引众多投机者。平台通过抽取交易手续费,成为 2024 年最赚钱的链上应用之一。

然而,随着发展,Pump.fun 的问题逐渐显现:800 多万个发行代币中不足 1% 成功"毕业"进入外部流动性池;用户收益严重两极化,形成零和博弈;平台将手续费变现并持续抛售 SOL,对 Solana 网络造成卖压;完全匿名无审核的模式虽符合加密精神,却带来监管和信任风险。也因此 Pump.fun 在 2025 年初增速放缓,日交易额从 1 月峰值的 5.44 亿美元下滑至 2 月的 2.7 亿美元,跌幅近 50%。

Pumpfun 的代币毕业率周线持续呈下跌趋势

LaunchPad 的车轮战——LaunchLab、Boop、Believe

LaunchLab 的链上 Degen 打法

Raydium LaunchLab 是 Pump.fun 在 Solana 生态中最直接的竞争者之一。Raydium 本身为 Solana 上的重要 AMM 协议,早期曾因 Pump.fun 项目为其贡献了 41% 的 Swap 手续费收入而受益。但随着 Pump.fun 自立门户推出 PumpSwap,Raydium 的流量和交易量受到显著冲击。

2025 年 3 月,Raydium 发布了 LaunchLab,被视为对 Pump.fun 的直接反击。该平台整体机制与 Pump.fun 高度相似,均支持一键发币与曲线定价,但在细节上进行了针对性优化。

支持多元定价曲线,允许项目方根据代币定位选择线性、对数或指数模型;设定更低的交易费率,仅为 1%,低于 Pump.fun 的 2%,且无迁移额外费用;毕业门槛也有所下调,只需募集 85 枚 SOL(约 1.1 万美元)即可转入 Raydium AMM 池;同时引入创作者分成机制,毕业代币创始人可继续获得 10% 手续费分润;平台还加强了生态整合,包括手续费回购平台币 RAY、支持 LP 锁仓以及引入计价多样性等创新设计。

消息发布当日,RAY 币应声上涨 14%,市场对 Raydium LaunchLab 寄予厚望。官方虽表态 LaunchLab 是「提供替代选择」,但实际上已成功吸引部分项目转向,削弱 Pump.fun 的统治力。

此外,与 BONK 社区联合推出的 LetsBonk.fun、以及 Meteora、Boop、Genesis Launches 等多个平台也在奋力破局,推动整个 Launchpad 市场进入全面竞争阶段。

LaunchLab 的每日活跃用户增长迅速

另辟蹊径的 Believe,创意叙事产品化概念打法

在 Meme Launchpad 赛道日趋拥挤之际,Believe 项目的「重生」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在 Meme Launchpad 赛道日趋拥挤之际,Believe 项目的重生引发业内广泛关注。由澳洲创业者 Ben Pasternak 创立的 Believe,前身是社交代币平台 Clout。Ben 曾打造多个爆款应用并成功变现,但 Clout 因过度依赖名人效应而快速沉寂。2025 年 4 月底,Ben 带着升级版平台 Believe 重返市场,将理念从「Believe in Someone」转向「Believe in Something」,强调对创意和想法的价值信仰,标志着平台从社交资产交易向创意孵化工厂的战略转型。

Ben 本人对这一变革评价道「这是从影响力(Influence)转向信任(Trust)的变化。我们不再炒作名人,而是寻找有意义的项目。」

Believe 采用独特的产品机制,以社交平台作为发币入口,实现 Web2 与 Web3 的无缝连接。用户只需在 X 平台 @LaunchACoin 并附上代币名称,系统便自动使用 Meteora 的联合曲线创建代币,无需登录 DApp 或填写表单。这种「讨论即发币」的交互模式使任何有价值的想法都能立即转化为 Token,大幅降低参与门槛。平台还设立了「B 点」机制,当代币手续费收入达到临界值,创始人可提取资金支持项目,若未达标,则视作市场否决。虽然 B 点并非一个硬性数值门槛,但其背后逻辑与 Kickstarter 式的众筹机制相似「交易热度即市场投票」

Alliance DAO 创始合伙人 Imran Khan 曾评价「创始人或 Scout 标记 @LaunchACoin,一枚代币就诞生了。市场会根据这个创意所要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为其赋值」,简言之,市场热度决定项目命运。

在收益结构方面,Believe 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设计。每笔交易收取 2% 的手续费,与其他 LaunchPad 不同的是,他的代币在发射后的合约内依然存在买卖各 2% 的交易税,但其分配结构极具激励导向:1% 分配给代币创建者(创始人),0.1% 奖励给 Scout(最早发现或推动该代币的用户),剩余 0.9% 归平台运营。这样的机制不仅给创作者以即时收益保障,也首次将「代币发现者」纳入收入分享体系,极大激励了社区主动发现、传播优质创意的动力。

上线至今,Believe 录得交易总额 18 亿美元,为创作者带来了 950 万美元的直接收入,其中有 470 万美元属于 Believe 代币的交易。

根据 BelieveScan 面板数据,过去 24 小时 Believe 的手续费收入约 1000 万

在开放发币的同时,Believe 也试图对平台秩序进行一定程度治理,避免沦为垃圾币泛滥之地。

创作者激励方面,Believe 的机制是选择与发行者共享,每笔交易 1% 直接返还创作者;不设预留持仓或代币比例控制,创始人可自由定义分发;设立 Scout 激励机制,推动内容发现「去中心化」;平台主动展示交易额、创作者收入等数据,增强透明度。一些 Web2 创业者的加入也增强了 Believe 的 Meta 气质,RizzGPT 开发者 Alex Leiman、知名黑客 Ruben Norte 等人均已在平台发行个人代币,项目市值均曾冲至数百万美元,推动 Believe 的形象从纯粹 Meme 玩家乐园向「创意价值试验场」靠拢。

这种叙事逻辑在 LaunchCoin 事件中表现尤为明显。该代币前身是 Ben 个人发行的 PASTERNAK,后在平台上线时被改名为 LaunchCoin,并赋予功能性意义。LaunchCoin 在上线当日暴涨 200 倍,市值突破 2 亿美元,一时间引发社群激烈讨论。

一部分用户将其视为平台正式进入治理代币阶段的标志;另一部分则质疑 Ben 是否利用创始人身份进行套利。最终,Ben 分批出售大部分持仓,获利约 130 万美元。LaunchCoin 的命运,引发社区围绕「信任」的核心主题展开热烈争论。无论支持者还是质疑者,这场风波都成功将 Believe 的品牌定位拉回到讨论中心,并验证了其主打价值方向的关注度。

信任叙事强调创意背后的价值,不再单纯鼓励博傻型操作,吸引更理性的 Builder 和创业者,而利益捆绑机制让创作者、Scout、平台三方均有收益机制,使参与者在经济层面利益绑定,持续激励优质内容。在这种机制下,尽管在当下出现了许多带着产品发射代币的 Web2 人才。

但当前社区参与后的真实反馈是,当代币上线后由机器人拿到大部分筹码,而因一开始存在的高税存在更少的卖单,其中优质的项目会迅速达到超过 500-1000 万美元市值,随后交易税减少,拥有大量筹码的机器人便会大量抛售,因此出现了许多上涨至几百甚至几千万市值的代币,但延续性都不是很好,社区一些人认为,对创业者、Scout、平台都很好,但是这些都是由散户买单。

Ben 希望通过 Believe 在「赋能真实价值项目」与「抑制盲目投机泡沫」之间寻求一个动态平衡。虽然市场对其是否真正走得长远仍存争议,但当前阶段,Believe 已凭借机制创新、话题事件与爆款数据,在 Meme Launchpad 激战中成功建立起差异化标签。

头部平台关键差异对比

在经历了 Pump.fun 的一骑绝尘与众平台的跟进模仿后,当前 Meme Launchpad 市场已形成多个头部阵营。以下为 Pump.fun、Raydium LaunchLab、Boop 与 Believe 四者在关键维度上的横向比较。

发行方式与门槛

Pump.fun、LaunchLab 与 SunPump 都采用 DApp 页面式一键发币,用户需登录并填写相关代币信息完成部署流程。Believe 则彻底跳出 DApp 范式,借助 Twitter 社交链路触发发币,无需进入平台页面。

从门槛来看,Boop、Pump.fun 与 LaunchLab 几乎对发行方无要求,任何用户随时可发币,Believe 表面上零门槛,实则通过社交关系网络形成了某种「自然筛选」,关注 Ben、Alex 等创业者的人群,成为首批创作者和参与者。

在「毕业门槛」方面,Pump.fun 最初设置为市值达到 $69,000;LaunchLab 初始设定为 85 SOL「约 $11,000」,但可以设定最低 30 SOL 的发射模式,门槛更低;而 Believe 不设固定门槛,依据「B 点」交易费收入判断创意是否被市场接受。

手续费结构与分配机制

Pump.fun 收取 2% 交易费,最初全部归平台所有,2025 年 5 月开始返还创作者 50%;LaunchLab 的交易费率为 1%,其中 25% 用于回购平台币 RAY,创始人可额外申请获得最多 10%;Believe 则收取 2% 交易费并内嵌在代币合约内,其中 1% 给创作者、0.1% 给 Scout、0.9% 平台保留。从数据看,Believe 提供给创作者的分成比例在所有平台中最高,同时首创 Scout 分润激励,使发现者也能持续获益。

社区参与与治理

Pump.fun 遵循极致自由主义,无审核、无治理机制,社区靠自发组织进行热点传播,但也因此易被庄家操控,散户「亏多赢少」。

Raydium LaunchLab 借助其 AMM 背景,绑定了 DeFi 社区资源,并通过平台币激励进行生态内循环;Boop 则依靠 Dingaling 此前在社区中的影响力。

Believe 在治理上尝试加入社区共识决策元素。通过持币治理、Snapshot 投票等方式,对代币后续是否进入 DEX 流动池、是否扶持推广等进行共议,形成从「发币即治理」的雏形框架。未来若成熟,其用户社区黏性有望远超目前主流平台。

创作者经济模型

创作者激励方面,Believe 与 LaunchLab 最具吸引力。Believe 在发币即返 1% 手续费的基础上,搭配 Scout 奖励机制,构建了发币→拉新→再发币的飞轮效应。

LaunchLab 通过低门槛、高自由度以及 RAY 回购等方式留住创作者,Pump.fun 因缺乏早期激励机制,在新环境中失去部分吸引力。

LaunchPad 的市场展望

随着 Meme Launchpad 市场从爆发期步入成熟期,一些关键趋势正在显现,为平台竞争和行业演化提供了参考方向。

数据热潮退却,精细化竞争开启

链上数据显示,迷因币发行的狂热正在回落。以 Pump.fun 为例,其日交易量和日发币数量在 2025 年初明显下降,「一夜暴富」式的神话难以大规模复制。

这意味着野蛮增长阶段即将结束,平台间的竞争将转向精细化运营,谁能持续制造爆款、提高创作者收益率、改善用户交易体验,谁就能在下一轮热潮前占据主动。Pump.fun 用户用脚投票的数据(交易额腰斩)也表明:如果平台不能提升参与者的盈亏结构和情绪体验,即便是先发优势也会逐步被蚕食。

商业模式由「收割」转向「共赢」

Pump.fun 的早期盈利模式简单粗暴:平台收手续费,用户博弈胜率极低,形成「平台赢、用户输」的单边结构。而以 Believe、LaunchLab 为代表的新平台则普遍采取让利创作者与社区的方式进行增长。

例如 Believe 将手续费中 1% 直接返还创始人,鼓励创作者持续产出内容;LaunchLab 则通过手续费分润与 RAY 回购,构建更具内生增长的生态闭环。未来的 Launchpad 将更多强调平台、创作者与用户三方共赢,形成真正的「内容激励网络」。

Pump.fun 近期推出创作者分润机制,也可看作这种新模式对老玩家的倒逼。

多链格局成为常态,各生态挖掘自身 Meme 土壤

随着 Solana 系平台(Pump.fun、LaunchLab、BONK)竞争白热化,其他公链也在加紧部署自己的 Meme Launchpad:Tron 的 SunPump、Solana 的 Boop、Base 的 Genesis Launches,甚至有 ICP、Avalanche 生态的项目也开始试水。

本质上,Meme 发币平台已成为公链争夺活跃用户的利器。Meme 币因其低门槛、强话题属性,天然适合构建链上流量。

未来各大公链或将催生出一至两个头部 Meme Launchpad,并与钱包、社交、NFT 工具深度整合,成为生态活跃度和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

社区文化与叙事构建将成为平台护城河

Meme 的核心不在技术,而在叙事。平台自身也不例外:

Pump.fun 曾以「极致自由、绝对开放」起家,但也因此陷入庄家横行、项目劣质的问题;

Raydium 强调「公平发射、技术优化」,塑造「复仇者」形象,争取原生用户回流;

Boop 将个人品牌「Dingaling」和 $Boop 的生态反哺,聚焦核心代币的价值回收;

Believe 则走「信任与价值」路线,试图吸引 Builder 群体,将创意作为 Meme 的源头。

未来,社区文化会直接决定平台吸引何种用户人群:是偏 Degen(纯投机)、KOL(带单型)、Builder(价值导向),还是大众用户(以娱乐为主)。平台差异化定位将不再止于产品机制,而是扩展至情感共识与文化氛围层面。

每日代币部署比例来看,Pumpfun 的市占率已经从大幅垄断变为 57%

从 Meme 到 ICM,新型创业孵化路径浮现

虽然当前 99% 的 Meme 币仍为短期炒作品,但已有部分项目开始尝试"从 Meme 走向产品"。有的创始人用手续费建立初始资金池,开始组建团队、开发原型;有的平台,如 Believe,通过"达成 B 点后释放启动资金"的机制,鼓励创始人兑现 Roadmap;

社区开始对部分代币进行长期观察与治理,如 LaunchCoin 就在治理、分润、功能拓展上具备实验价值。若未来有一小部分 Meme 项目通过 Launchpad 成功孵化为实际产品,其"象征性"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它证明 Launchpad 不仅能孵化投机币,更能孕育 Web3 项目标的。届时,Launchpad 将不再是「发行工具」,而是「项目冷启动基础设施」。

总结

Meme Launchpad 正站在从野蛮爆发走向精细化运营的临界点。Pump.fun 一家独大的局面已被打破,Raydium LaunchLab、Believe 等平台通过差异化打法切入市场,逐步抢占用户和创作者份额。

未来行业的优胜者,不一定是手续费最低的那个,而是能构建内容飞轮、社区共识和平台信任机制的那个。Believe 目前通过社交分发模式、Scout 激励机制和治理探索,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差异化护城河,展示出较强的迭代与增长潜力。当然,这仍是一场马拉松式竞争。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平台,必然要在「文化认同、创作者共赢、生态治理、安全合规」多个维度取得平衡。

就像 Ben Pasternak 所说:「我们不只是做平台,我们希望赋予每个好点子一种货币化的可能。」这可能正是 Meme Launchpad 下一阶段最值得被相信的方向。

Tags: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