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和认知角度理解Web3.0
互联网的节点最初被专门定义为“计算机”,更具体的说是计算机服务器。每个节点都有自己的ID,称为网际协议地址(IP地址)。然而,Internet已经从1969年的4个节点开始急剧增长,经历了Web1.0时代(个人电脑上的只读网站)和Web2.0时代(智能手机上的社交媒体,可读可写)的发展,有望很快在全球范围内超过500亿个节点。这些节点已经包括我们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手表、家用电器、无人机、车辆和机器人,将来也可能包括人类自己(比如,脑机融合计算)。关于Web3.0新一代互联网的讨论越来越来受到社会各界的
关于WebX.0的常见解释
Web1.0主要是指第一代互联网,这时的互联网主要为网络媒体,用户访问网站,浏览数字内容,只能读不能写,也没有办法参与内容创造。主要代表就是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这个阶段,互联网的主要作用就是消除“信息鸿沟”,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利用率,个人用户其实无法真正参与互联网的建设。
Web2.0主要是指交互式互联网,更加强调用户的“参与感”和“UGC(用户内容生产)”,其主要代表应用就是社交网络和电商。这个阶段的网络,主要发挥其“平台”的作用,用户可以自己制作、分发内容并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内容生产方,直接影响平台的数据和流量,比如微博、淘宝、抖音等。这个阶段,平台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连接内容生产方和内容消费方,但这种中心化的架构,导致生产方和消费方的权益和数据、隐私等都掌控在平台方手中。个人的数据、隐私、权益等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Web3.0主要是指未来的互联网。随着互联网从Web1.0到Web2.0,我们渐渐丢失了它最初去中心化为核心的设计原则。由于Web架构固有的缺陷,使得政府和互联网巨头将互联网个体的数据集中监管起来,并从中获利。Web3.0未来互联网的构建,就是希望能够回归去中心化的初心。2014年,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以及波尔卡圆点的创建者加文·伍德,第一次公开提出了Web3.0的概念。Web3.0特别强调的就是用户所创造的数字内容,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归属于用户,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与他人签订协议进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内容不仅是简单的数据,而是所属用户的数字资产,就应得到资产级别的保障。这就是Web3.0,一个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新互联网世界。
关于Web3.0的主要形式,有人认为区块链、元宇宙、DAO、NFT、DeFi等都是Web3.0的代表。虽然2014年Web 3.0就被提出,但因为缺乏一个非常具体且被大众熟知的应用场景,一直都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但随着数字货币、NFT、元宇宙等全面爆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去中心化、虚拟身份、加密货币的讨论之中,也顺势点燃了科技界和投资界对于Web 3.0的热情。以红杉资本,A16Z为代表的风投开始跑步入场,从解构 Web 3.0概念到提前布局相关公司再到游说监管部门调整政策,大有一种Web 3.0大势将至的感觉。
关于研究Web3.0的缘由
关于Web3.0,小编也是一步一个坑的才接触到这个概念,对其颇有些看法,但又和上述Web3.0的理解不是完全一致,个人更喜欢从“数据”的角度去理解。
第一阶段:初识大数据,萌生“数联”概念。2014年是“大数据”在国内发展最火热的阶段,感觉遇人不说大数据,就很土的样子。从接触大数据开始,就觉得“数联”这个概念很重要(哈哈,自己搞了一个口号“数据连接世界,智能决定未来”),大数据之所以“大”,就是因为各行业、企业内、外部的数据能够进行融合,形成以前小数据所不能获得的“洞见”,这才是大数据真正的能力。
第二阶段:从数据智能到人工智能。从“大数据就是Hadoop”到数据科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路径逐步清晰,数据智能的概念也变成了市场追逐的热点。深度学习在阿拉法狗的影响下,变成了人工智能必备的“武器”。但在实际应用中,图像和视频数据更容获取和收集,其基于像素的构造也更适合深度学习的“理解”,所以,“机器视觉”更是火到不行。紧接着自然语言的“预训练”和“大模型”得到了一定的突破,“语言智能”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而说到语言智能,不得不说的就是“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人工智能中符号主义的代表,其前生就是“语义网”,作为Web3.0最初的期待,目前只留下了一点遗憾而已。
第三阶段:从人工智能到数据流通。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数据治理问题,由于数据孤岛、鸿沟等一直存在,人工智能除了在“视觉智能”和简单的“语言智能”方面能够大显神通以外,其他方面在实际应用中都难以实现成本和效果的平衡,导致很多人工智能项目“难产”。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解决数据的治理和流通。当前国内很多政策也正在支持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和数据要素交易市场的完善。但数据流通又涉及数据确权、价值评估、权益分配、隐私保护等众多额待解决的难题。所以,基于区块链等去中心化的架构又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焦点。
因此,经过这几年的研究、观察和思考,发现还是又回到了当初那个最“萌”的想法,也就是要实现“数联”和“数据融合”计算。
随着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可信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的发展,给“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带来了一丝的希望。而区块链的去中化、匿名、不可篡改、共识、激励、合约等特征也为数据融合计算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所以,研究“区块链+隐私计算”,发展数联网技术,成为了当前互联网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同时,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成“物联-数联-智联”的生态网络系统,确实是听让人值得期待。因此,我更喜欢用“智慧空间”来描述Web3.0的概念,也是一种更为接地气的解释。
关于Web3智慧空间的概述
Web3.0在早期被定义为语义网(也就是知识图谱的前生)。语义网提出的观点是:在网上阅读的文本都是有其语境的,单词或句子有明确的语义。将单词的场景含义编码到网页上的文本中,使文本和最终的网络都变得“智能”。比如,当我们在网站上讨论如何在室内种植健康的植物和蔬菜时,智能网络就能知道“温室”一词特指有植物的玻璃建筑,而不是涂成绿色的房子。虽然语义网的想法很棒,但遗憾的是这个想法要在万维网上反向设计一个强大的新智能层,实在太困难了。
如果“语义”的领域不仅限于文本,而是扩展到物理世界本身,在物理世界中,空间对象、环境和交互占主导地位,Web3.0将是一个将“语义”嵌入三维空间的智能语义网。这样,我们可以从更广的视角去对Web3.0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思考。
比如,Web3.0将不仅局限于加密货币驱动的点对点“价值互联网”,也不局限于人工智能所建议的人工智能网络驱动的“智能互联网”,更不是工业4.0所倡导的万亿设备所形成的“物联网”,甚至也不会是预言已久的三维互联网、元宇宙、AR云及其空间计算所笃信的“场所互联网”。
在下一个Web时代,Web3.0将包含上述所有这些定义,而不是仅限于这些定义中的任何一个。在Web3.0中,所有这些都可以连接进万物互联的“智慧空间”,形成“物联-数联-智联”的生态网络。
Web3技术堆栈概述
所以Web3.0时代不会由任何一个人或一项技术来定义,而是通过各种技术融合形成的一种集成“堆栈”来实现,如下图所示,这个堆栈由三层体系结构构成,包括交互层、逻辑层和数据层。
交互层:空间。在空间环境中进行的计算,通常使用特殊的外围设备,如VR或AR头戴式耳机、智能眼镜以及用于观看、讲述、比划(手势)和触摸数字内容和对象的触摸设备。空间计算使我们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自然地与智能设备或终端进行交互,与我们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最紧密的结合。
交互层:物理。嵌入到对象中的计算包括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和其他物联网设备。这使得计算机能够看到、听到、感觉、闻到、触摸和移动世界得事物。物理计算将允许我们与世界各地得计算机连接,接收信息,甚至向周围环境发送"动作"。
逻辑层:认知。建模和模拟人类思维过程得计算,包括智能合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罗、人工智能甚至量子计算。它可以实现从工厂生产到自动驾驶汽车的活动、操作和流程的自动化、模拟化和优化,同时还可以推动和协助人类作出决策。
数据层:分布式。跨设备共享的计算,每个设备都参与计算机存储的一部分,如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以及计算机处理,如边缘计算和网格计算。通常,这为智慧空间网所需的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提供了更高的质量、速度、安全性和信任度。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