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矿场 > 威尼斯双年展,反思未来中国艺术与科技推动力
胡润百富  

威尼斯双年展,反思未来中国艺术与科技推动力

摘要: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代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展会,于1895年首次举行,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也被称为“艺术双年展之父”,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包含国际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并分奇数与双数年轮流举行。此外,威尼斯电影节属于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音乐、戏剧、舞蹈也是威尼斯双年展中的

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代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展会,于1895年首次举行,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也被称为“艺术双年展之父”,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包含国际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并分奇数与双数年轮流举行。此外,威尼斯电影节属于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音乐、戏剧、舞蹈也是威尼斯双年展中的组成部分。

塞西莉娅·阿莱马尼. 图片:Andrea Avezzù/La Biennale di Venezia.

4月23日,威尼斯双年展正式在花园展区与军械库展区向公众开放。在由意大利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马尼(Cecilia Alemani)策划的主题展览“梦想之乳”中,213位参展艺术家中有180位是第一次参与。这些初次参加主题展的艺术家中,包括现居香港的郑波,现居上海的艺术家陆扬和现居柏林和日内瓦的李爽三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其中他们的影像作品形式呈现出各自对于万物之恋、数字化身与生命政治等不同角度的探索。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海报

展览的名称“梦想之乳”来自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的一部短篇故事,讲述孩子变成其中包含描绘梦幻的室内场景以及令人狂喜的风景的超现实绘画,动物与人类生命的差异在此消弭。阿莱马尼在其策展序言中写道,“许多艺术家都在想象一个后人类的环境,这种环境将挑战以现代西方对于人类的理解作为宇宙和万物尺度标准的观点,这种观点假设白人男性“理性的人”是普世理想。”

“历史” 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大亮点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大约有80件新作,其中“历史” 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所聚焦的亮点。阿莱马尼在展览中设置了五个“时间胶囊”,其中大多数为博物馆借展作品,呼应了展览的主题,例如变形、赛博概念,或是作为容器的身体,但没有以艺术史的视角呈现。“因此,对于身体变形,你可以说是透过超现实主义的视角,未来主义的视角,也可以是某些达达艺术家的视角,甚或是包豪斯艺术家的视角。”阿莱马尼介绍道,“我试图讲述一个故事,它未必是你在艺术书里读到的那种,而是专注于女性艺术家——在我看来,她们的策略和方法通常与男性非常相似。

此次双年展中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占比大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塞西莉亚·阿莱马尼对这几年的整体艺术现象做了一个深度思考,她的展览方案跟当下的形式连接得特别紧密。她的展览所关注的个人与技术的关系也是这两年中国艺术圈关注的焦点。随着女性在全球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国际局势的变动,愈来愈多女性艺术家正积极的参与展览,其艺文活动也备受关和国际上的肯定,尤其在战争、疫情、社会环境变化中女性的价值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相较于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力量显得十分重要,值得大家去深入探讨。

“元境”为主题,携手中国艺术家解锁人类、自然与技术的共生议题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元境”展览现场,2022

此次中国馆展览主题“元境”,隐约存在“元宇宙”概念,间接揭开元宇宙的序幕。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主策展人,以“元境”为主题,试图从个人与技术层面去呈现中国艺术的发展体系。“作为一个国家馆,应该为世界带去的是近两年里一国最前沿的艺术发展。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刘佳玉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刘佳玉,1990年出生于中国辽宁,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同年组建刘佳玉工作室,致力于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研究。

刘佳玉,《虚极静笃》,人工智能、3D打印,3D投影、实时渲染,尺寸可变,2021年刘佳玉《虚极静笃》效果图

刘佳玉作品创作初期的灵感来自中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它对中国的地理化产生了最早期的想象与思考。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从贺兰山脉出发,使用了styleGAN,pix2pix和MIDAS来训练作品中不同的组成部分并获取不同的信息。系统将人工智能对中国地形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后生成的三维成果与人工智能对中国历代水墨画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后生成二维结果进行同步训练。在超现实维度与虚拟场域之间,作品本身所处空间就像一个让观者置身其中的缓冲地带。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徐累

徐累1963年出生于江苏,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他于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主习传统中国画。毕业后参与八五美术新潮运动,并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此后他的主要方向是以现代观念改造传统绘画,使传统美学在新的图像中得到再生,形成风格并产生影响。他同时也以装置、影像等作为创作媒介,延展其绘画理念,提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原理”转化为当代视觉认知,以艺术史知识谱系构建与未来的联系。

徐累,《Correspondances》,266x350x48.5cm,亚克力, 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2022年

徐累参展作品《Correspondances》,是两件长度超过两米的电动装置,加上透明材料复刻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文本的树的图像,作为“此同在”的辞典式词汇,制作出一份可以交相叠现的运动景观。在过去几十年间,徐累以“时间的回光”“时间的轮回”“时间的交错”“时间的移置”作为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使他的观点既有“移步换景”的动态感,又富有放眼世界文明的格局意识。

“元境”将探索人类与机器的结合,其充满无限的实验性与探索性。在今天,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文化、传播、认知、行为等方方面面都产生着重大的推动力。元宇宙概念不断更新着新的商业理念与业态。未来新科技的方向是多元化与全球化。将正面地反应在人类日常生活,无疑仍将是巨大的变革。“元境”展将从个人与技术层面对主题展作出回应。透过展览主题来呈现中国艺术的发展体系,反映中国当下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思考。

疫情时代,艺术抚慰人心《泰坦》(Titans, 2022),阿里·谢里

黎巴嫩艺术家阿里·谢里(Ali Cherri)的《泰坦》(Titans, 2022)由三个泥土制成的具象雕塑组成,基于拉玛苏等其他古代神,结合了动物和人的形象。作品强烈地唤起了双年展对于世俗超现实主义这一主题的探讨。《泰坦》的旁边是谢里的另一件作品,三屏影像《人、神和泥土的》(Of Men and Gods and Mud, 2022),影片抒情地讲述了我们的生活同水、泥土与行星的关系。在某个时刻,一个画外音响起:“如果神是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了我们,那么神一定也是由泥土创造而成的。”泰坦的形象表明,我们的身体比我们所以为的更加与自然紧密相连。展墙上的文字将这一作品与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当物种相遇》(When Species Meet, 2007)中提出的黏液(slime)概念联系起来。

《优秀的鸟:马克斯·恩斯特肖像》(Bird Superior: Portrait of Max Ernst),利奥诺拉·卡林顿 

《砖房》(Brick House, 2019),西蒙尼·利(Simone Leigh)

位于军械库的展场从西蒙尼·利(Simone Leigh)的大型黑人女子青铜半身像《砖房》(Brick House, 2019)开始,旁边则是已故古巴版画家贝尔基斯·阿永(Belkis Ayón)的五幅神秘具象绘画。它们昭示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展览对于绘画与雕塑的重视,以及对于神话、神秘和纪念性主题的关注。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赋予全球化、多元化

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发展过程,是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过程,而二者重合的基础是哲学与美学,而山顶则是创新与创造。共同推动对新时代人文艺术人才的培养。此次威尼斯双年展参展的艺术家们,运用作品深刻展示了艺术家在人类认知的边界、技术创新的艺术范式、技术与艺术的协同创新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元探索,彰显了“艺术与科学”的时代感召力。

根据Knight Frank公布了最新的《2022年财富报告(2022 Wealth Report)》显示,奢侈品投资指数(KFLII)显示,手表和葡萄酒创下了自2018年以来的最佳年度表现,全年均上涨16%,艺术市场则实现了13%的增长。由于科技发展,数字画作等新兴领域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鼓励更多年轻的投资人进入市场。随着人们对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更多的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了ESG投资领域,以寻求机会并规避风险。近年来,高净值人士的投资领域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范围也越来越广,从海洋栖息地到太空领域,从实体投资到虚拟投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说:“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艺术与科学融合带来的真实魅力,致力于关注艺术与科学为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推动力;当前沉浸式新媒体艺术作品引发观众对未来人类与科技关系的思考,向大众传递着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的理念,走向通往未来科技的大门。中国的高科技在高度发展下,尤其是人工智能、脑与智能实验室的很多成果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个高度上。这也对当今许多艺术家产生影响,许多艺术家们开始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从世界的视角去看中国的文化,跟从自身文化去对应世界格局是不一样的。一些获得了国际认同的当代艺术家,在中国文化上的认知可能是褒贬不一的。从对艺术的普遍理解来说,中国是拥有几千年自身文化传统的国家,历代绵延不断,内在存在某种延续性,经过岁月内化,与升华,然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是有着自身的脉络,愈是具备东方文化元素,愈是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经典之处。

资料来源:  网易、澎湃、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